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这是讲孔子在钓鱼的时候,他只用一竿,一根钓鱼竿,那个钓鱼竿只有一个钩来钓鱼,他不用纲绳或者是多钩的竿来钓。这个纲绳就好像用网,网的主绳就叫纲,所以我们讲「提纲挈领」,就是拉网的时候你把纲拉起来,整个网就收住了。孔子他只钓鱼,他不会网鱼。弋射就是讲用绑着细丝线的箭去射鸟。夫子只射飞鸟,不射栖息在巢里的鸟。

  看《雪公讲要》里面引集解,《论语集解》当中说,「孔安国曰:钓者,一竿钓也」,这是讲到钓,钓鱼他是用一竿,那只能钓一条鱼上来,他不会一下钓很多鱼,这是一种仁心。「弋,缴射也」,这缴就是绑着细线的那个箭,射那种箭叫弋。「宿,宿鸟也」,『不射宿』就是不射那些栖宿的鸟。皇侃《义疏》里面就讲到,「孔子用一竿而钓,则一一得鱼,是所少也,若纲横流而取,则得者多,则孔子所不为也」。这里体现出孔子他仁爱,非要钓鱼他也只是一条一条这样钓得少,尽量减少杀生。如果用网、用那种纲截住河流,然后这样来网鱼,那得到鱼很多,孔子不这么做。

  雪公又引《竹氏会笺》,这是个日本人他对《论语》的一个批注,讲到,「说文:宿,止也。」不射宿,这个宿是当作止字来讲,就是它没有飞行的那种鸟。「言鸟栖止巢中也」,在巢里头,「非必夜止也」,鸟在巢里头,不一定是在晚上牠才回巢,有白天牠也回巢的。「鸟飞集无常所。其日中栖巢者,必伏卵育雏之类。夫子不射之。礼所谓不卵,不杀胎,不夭夭,不覆巢者是也。」这是给我们说明鸟儿白天也会回巢,为什么回巢?多半是孵卵,或者是要养育雏鸟,所以回巢。在这种情形,夫子就不射杀牠。在礼上来讲,所谓「不卵,不杀胎」,就是不杀胎取卵,不杀害幼小的生命,不颠覆鸟巢。这都是保全自己仁爱之心。因为天有好生之德,做人也要效法天,不可以滥杀物命,可见得夫子他的教学里面也是主张尽量避免杀生,实在不得已,这是要随俗,要杀生的话也尽量减少。他跟佛家比起来没有这样彻底,这是要随俗,可是在原则上都是要保护生命。

  雪公又引「物茂卿《论语征》云」,物茂卿也是日本古时候的一位大儒,他是江户时代人,是十七世纪下半期到十八世纪前期这样的一位大儒。他有一本《论语征》,雪公有引用。可见得雪公注《论语》,他看的批注上面那真的是看得很多,旁征博引,在《论语》上面下的功夫很深。《论语征》上有这么一段话说,「天子诸侯为祭及宾客则狩」,这是讲狩,狩是狩猎,狩猎是天子或者诸侯这种为政之人,他为了祭祀或者宴请宾客的时候他才会狩猎。「岂无虞人之供,而躬自为之,所以敬也。」为了祭祀和宴请宾客,那是为了表示恭敬,所以亲自去狩猎,把这些猎物打来做为祭祀及宴客之用。虞人就是看管山林的这些官员,他们负责给天子和诸侯打来猎物,一般是他们来供给,但是天子、诸侯为了祭祀和宴请宾客亲自去做,是为了敬、恭敬。

  「狩之事大,而非士所得为」,打猎这个事情只有天子、诸侯才能做,一般人做不了,不能做的。士就是士大夫,他不能够做狩猎的事情,这不符合礼。「故为祭及宾客则钓弋」,士人不能去狩猎,他到了要祭祀和宴请宾客的时候,他为了表示恭敬亲自去筹办,他就去钓鱼,或者是他要去射杀鸟。「盖在礼所必然焉」,这是为了礼而已。「古者贵礼不贵财」,古人他是重一个礼,而不是重在财,所以为了礼可以舍财,所以「不欲必获」,获是获取,获取这些猎物,这是讲什么?我为了祭祀和宴请宾客,倘若没办法获取这些猎物,譬如说我钓不上鱼,我射不了鸟,没有关系,我已经完成这个礼节。他是重这个礼的,礼是表示恭敬心,仅此而已。

  「故在天子诸侯则三驱,在士则不纲不射宿。」所以这是完全为了完成一个礼而已,这个礼是表法,它不是真要去杀生。这里就讲得很清楚,在天子和诸侯来讲,他去狩猎,士人只能是钓鱼和射鸟。天子、诸侯他狩猎的时候叫三驱。什么叫三驱?就是在围猎的时候,把三个方向围起来,露出一个方向给这些动物逃跑。譬如说东南西北,我把东西北方围起来,南方留个空口,我们去狩猎的时候,实际上是让那些动物可以跑掉的,跑不掉的那才成为猎物。所以你看礼它是为我们设置,不是让我们去任意杀害动物的,是我们要留个爱心,给牠留生路,让牠们跑。我们只是为了礼节,完成这礼节就行了,不是为了杀生。「在士」,士人他们是不纲、不射宿,不能网鱼,不能够射杀那些巢中的鸟。

  这都是什么?没有办法的办法。所以蕅益大师批注里面就点出来,「现同恶业,曲示善机,可与六祖吃肉边菜同参」。孔老夫子那时代因为已经有了这种礼了,大家人人都这么做,虽然这是一个恶业,杀生是恶业,夫子他不坏世间法,所以他示现跟大家一起造这个杀生的恶业。别人射飞鸟,他也射;别人钓鱼,他也钓鱼,但是他在这样的一个恶业当中尽量的委曲婉转的来保全人的仁爱心。「曲示善机」,机是心机,就是念头。你看在钓鱼和射鸟的时候,还能有善的念头,是什么?尽量减少杀害牠们,所以不网鱼,只用一根竿钓鱼,杀得有限。我不射那些在巢中的鸟,怜悯牠们可能还在抚养孩子。这是何其仁也!在这个不得已的情况下,还示现出这样的善举,这个跟「六祖吃肉边菜同参」。

  这个典故大家比较了解了。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在黄梅求法,得了衣钵以后,他做祖师了,当年只有二十四岁,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就是佛了,然后他拿着衣钵逃跑。为什么?五祖传衣钵给他,别人不服气。因为六祖惠能大师没有文化,不识字,也没学过什么佛,就光听了五祖给他讲过半部《金刚经》,他就是这么多的佛法学习,竟然能够得衣钵,大众不服他,要抢他的衣钵。他逃跑,隐姓埋名,在猎人队里面生活了十五年。跟猎人在一起同吃同住,能不吃肉吗?而且六祖惠能大师还要替他们做饭。六祖是佛门的衣钵传人,怎么还能杀生?那是什么?在猎人队里不得已,叫开缘,「现同恶业,曲示善机」,跟这些猎人还能够慢慢的启发他的善心,让他们慢慢减少杀生,最后断杀。所以他做饭,把这些打来的猎物,如果看到猎物还能够存活的,他把牠放了;那些实在不能存活的,或者已经死了,才去把牠烹煮,供养猎人这些肉食。而自己吃肉边的蔬菜,他不吃肉,他吃菜,他是素食,吃肉边菜。你看,这样的日子过了十五年,真正能够做到恒顺众生。最后猎人知道他的身分了,他是禅宗六祖,他们个个都回头了,也学佛了,度人。

  所以圣人示现跟众生同事,同事这个智慧,一般人做不了,这是菩萨四摄法,四摄法是摄受众生的方法。第一个是布施,第二个是爱语,第三利行,第四同事。布施就是你为他服务,你供养他,让他生欢喜心,像六祖供养猎人饭菜。爱语是说爱护他们的话,真正有利益他的话。爱语不一定是阿谀奉承、说好话,不完全是这个,是真诚心。不是说只说好话那就是爱语,有时候打他、骂他还是爱语,他能得利益。譬如说父母对孩子,孩子不听话,父母批评、责罚都是爱语,爱护他才会批评他、责罚他。利行是利益一切众生的行为。这个利益都是让他们离苦得乐、破迷开悟的。同事这一个就是跟一切众生同事,他们做什么你也做什么,这个要高智慧。众生做恶事造业,菩萨做恶事不造业,他功德是无量的,他能度众生。我们学不来,我们要跟众生同事,众生去杀盗淫,我们也杀盗淫,那我们就堕落了。同事,恩师解释说我们不是跟众生同事,我们跟圣贤同事,做圣贤事业,不要跟一般那些迷惑颠倒众生同事。我们可以修布施、爱语、利行,但是同事只跟圣贤同事就对了。等到我们自己成圣人了,我们也能够像孔子一样,「现同恶业,曲示善机」,这真正跟他们同事,那是度他们。

  江谦先生有一个补注说到,「钓弋恶行,杀命伤仁,岂圣人所以教后世者」。圣人只会教人善业,不会教人恶业,孔子在这里为什么还示现钓鱼、射鸟,这是杀命伤仁的事业,他教什么?实际上就是在这个恶业当中,还是教人断恶修善,启发人的善念。这里下面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弋不射宿也」。这是引用《论语》前面我们学过的话,夫子对人教学很善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是他真正想发愤要学习了,但是不得其门而入,这时候孔子启发他,带他进门。他如果没到愤然好学的这种状态,夫子不会启发他,启发他没用,他没这个心要去求学。所以一定要有发愤求学那个心,夫子才会教。不是说不想教,是他要有这样的一个地步了,教才管用。我们知道,我们想要跟圣贤、跟老师学习,自己要有一种发愤好学的心才行,否则老师不教你的,教也没用,就不如省点功夫。

  不悱不发,是学了之后对道理明白了,但是还没通透、还没通达,总是有一些朦朦胧胧,不能够表达出圣贤道理,这叫悱。这个时候夫子一定会诱发他,开启他的智慧,帮他表达出这个道理,一下子让他通达。他没到这个地步,夫子也不会去点他,所以不悱就不发。不愤和不悱是学生他们要做的,要愤要悱,那夫子才会启和发。弋不射宿,这个行为就是在启发。看到飞鸟回巢了就不射,这个动作就是启发人,启发这些射鸟的人,他不射鸟夫子也不去启发他。启发他什么?善良的天性。特别是看到飞鸟回巢要喂养自己的儿女的时候,那夫子肯定也启发弟子,你看看众生都有儿女,众生都爱自己儿女,儿女都爱自己的父母,我们岂能够让父母跟儿女之间成为永别?你怎么能够忍心杀害牠们的父母?这是把他的善良的心启发出来。

  下面又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接下来讲,我们做学生的要懂得举一反三。这隅就是墙角,夫子告诉你一个墙角,那是九十度直角的,你应该懂得另外的三个角也是直角,你要懂得举一反三。否则,你要不懂,告诉你一个角是直角九十度,你会问那个角是不是九十度?第三个角是不是九十度?你这样问的话,夫子就不教你了,叫则不复也,复就是不再教你了。为什么?没有悟性,没有悟性的话,教一样才懂一样,那要教到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通达?而不教你也是教你,让你回去悟,我样样都教了你,你就不能悟了,把你的悟门给堵了,所以不教也是教,都是在启发人。「钓而不纲也」,这个就是来教,教人什么?不要贪心,要网捕那么多的鱼,而要钓鱼就拿一根竿去钓就好了,完成一个礼节。最好像姜太公钓鱼,用直钩垂在水上,愿者上钩,那是最好的。所以这都是不得已教化人去戒杀,养自己仁心。

  底下江谦先生引了《列子冲虚经》里面的一个故事。前面我们介绍了《冲虚经》,就是列子他著作的一个集本。「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这是在记述齐国,有一家姓田的,应该是大家族,可能是大夫。「祖于庭」,这个祖是出行之前祭路神的仪式,这叫祖。我们讲要祭祀天地鬼神了,在自己的庭院里头祭祀,来了一千人的食客,客人很多。「中坐」,食客是这位田氏养的,过去有钱有势的人,养了不少食客给他出谋划策的,像孟尝君,他食客三千。大家一起参与祭祀,其中食客当中有人,「有献鱼雁者」,供养鱼和大雁,是他打来的这些猎物。「田氏视之乃叹曰」,姓田的这位大夫看了之后很感叹说,「天之于民厚矣,殖五榖,生鱼鸟,以为之用」。他讲了这个话,他说上天对我们人民很厚待,你看养殖五谷,大地生养万物,养活人的有五谷杂粮,大地生出来的还生鱼、生鸟这些动物,也是供养人的,以为之用。这位田氏大夫他讲的话,我也听过现代不少人也这么说,说人本来就应该吃肉,天生万物不就是给人吃的吗?何必还要吃素?这个不是你最初说的,这个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田氏已经说了这话。「众客和之如响」,食客们都应和,说田氏讲得对。如响就是像回音一样,他刚讲完,大家就说,「对,天生万物就是给我们吃的。」

  这时候,「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有一位鲍氏之子,是个年轻人,只有十二岁,他的排位排在次等的位置上,预于次,也就是他的地位比较卑微。可是他就大胆上来「进曰」,进言了。「不如君言」,他说我不同意您说的话。「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他讲到天地生的万物是跟我们人类并存的,并生就是并存,只是什么?种类不同,「类也」,就是天生的万物种类不同,包括我们人在内,我们人也是天地万物之一。我们也是一类,动物也是一类,类无贵贱,天地所生的万物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他说,「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只是因为什么?这些不同类的动物,包括人在内,他有大小之分,有智力高下不同,而互相制约。「迭相食」就是互相成为食物,也就是强者欺弱,弱肉强食。可是要知道,天地本来生万物都是平等的。「非相为而生之」,不是为了给谁要吃才生天地万物,万物应该并存才对。

  底下又说,「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人类获取这些动物为食,吃牠们,「岂天本为人生之」,难道是天为了让人吃才孕育出万物吗?显然这位鲍氏之子不同意这个观点,天地生万物不是给人吃的,动物与动物之间不同的种类,也不是说天生弱小的动物给强者吃,不是这样的。他底下举了一个例子说明,「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如果说强者能吃弱者,是因为天生弱者给强者吃的,那岂不是说蚊蚋,蚊子吸血的,蚋也是吸血昆虫,牠咬人的皮肤的时候,或者虎狼吃人肉的时候,那岂不就是讲天本来是把人生出来给蚊子吃的吗?或者是把有肉的人给虎狼吃的,是不是这样?如果不是,那怎么能反过来讲,说人吃其它动物是天生那个动物给人吃的?如果按照这种推理,那蚊子咬人、吃人的血,那是不是天生个人是为了给蚊子吃?是不是生个人给虎狼吃?这个逻辑不成立!

  底下又说,「孔子圣人,曾谓不如鲍氏之子乎?」孔子是圣人,他岂能够不如鲍氏之子,连鲍氏之子十二岁的人就懂得这个道理,就懂得天生万物是平等的,不能够互相相杀相食,应该以和谐仁爱这样的心共处才对,孔子难道不懂?肯定知道。「故知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者,喻言也。」所以夫子他钓鱼不网鱼,射鸟不射巢中的宿鸟,那都是什么?善巧方便,在不断的启发人觉悟而已。他的本意是最后希望人不要去杀生。那有的人他又会问,人不吃动物、不杀生,因为动物牠贪生怕死,牠有生命,所以我们不能杀牠。那我们吃素,植物也是生命,吃植物为什么又可以?谈到这个话题,用这章来讲就很合适了,这什么?蕅益大师讲的,「现同恶业,曲示善机」。人生到了这个世界上来,那真的就是业力受身。你来这个世界不得不造业,肯定要造业,造业尽量不要造恶业,尽量造轻一点的业,不要造重业。吃植物是不是造业?也是造业。

  佛劝我们要离开娑婆世界,离开六道轮回,那你就不用吃这个世界上的菜了。你要吃,说明你跟这个世界结缘了,没办法,因为你必须要养这个身,用这个身来修道。所以我这个身留在这个世间不是为了享受,所以懂得吃,你尽量吃那些少造业的。植物和动物比起来,植物无情,动物有情,所谓有情就是牠有灵魂,牠有贪生怕死的念头,牠有恐惧、有痛苦。你杀害牠,牠有怨恨,牠要报复,冤冤相报没完没了。生生世世轮回就是冤冤相报,所谓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今日吃牠半斤,来生还他八两,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为什么?因为跟牠结了这个怨业。

  植物它没有这个怨恨心,它没有灵魂,它属于无情生命,所以吃它就不会跟它结什么怨恨。虽然也是造业,反正你在这个世界上吃东西就是造业,没有说不造业的,这造的业就轻了,相对比吃肉就要好很多,这都是不得已而求其次。就好像你这吃肉里头,给你两种选择,一个是吃猪肉,一个是吃人肉,那你吃哪一种?那你是不得已,只有这两种,你肯定只吃猪肉,不要吃人肉。吃动物和吃植物就是这样,两种选择,那当然我们就吃植物,不吃动物,造业造得轻,就这个道理。这就是什么?曲示善机。连佛来到这世间给我们示现他也吃,祖师大德他们也吃,吃素,这是不得已而求其次,曲示善机。知道我们要养活这个色身修道用的,你不吃它就死了,你没成道业就死了,那还要轮回,轮回下辈子造业更重,不如现在少造点业,出轮回。这真正是委曲婉转的设善巧方便,是这么个道理。那实在讲,我们对植物也是应该爱护。在《戒经》上讲,「清净比丘,不踏生草」,真正的修行人有爱心,见到小草都不忍心踏上去,除非是没有路走,不得已才踏。只要有路走,哪怕是绕远路也不能够踏生草。这都是仁爱之心,万物跟我一体,尽量不要伤害一切万物,哪怕是无情生命,甚至山河大地,这些土石我们都应该爱它,真是爱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

  这一章主要教我们要断杀业,即使一下断不了,慢慢、慢慢的断。譬如说我们一下不能吃素,先吃三净肉。三净肉是动物,你不见牠被杀的时候的样子;不闻杀声,牠杀害的那个叫声你听不到;而且这个也不是为我所杀,专门为我杀的不能吃。这叫三净肉,这个造业就比较少一些,也是不得已而求其次,吃三净肉就比吃专为你杀的好。现在人吃海鲜都得挑活的,还要特别让那个伙计把鱼拿给你看看,是这条,专为你杀,造业重。慢慢从吃三净肉,再吃譬如说一个月吃个六斋日、十斋日,慢慢、慢慢断掉肉食。这样的话,你能够戒杀断恶,你是无畏布施,你的果报是健康长寿。你看我们恩师吃素吃了五十多年,现在八十四岁,身体健康,无畏布施的结果。

  【评析】

  其实,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和用网捕鱼,和只用箭射飞行中的鸟与射巢中之鸟从实质上并无区别。孔子的这种做法,只不过表白他自己的仁德之心罢了。

注释出处
[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纲:大绳。这里作动词用。在水面上拉一根大绳,在大绳上系许多鱼钩来钓鱼,叫纲。

  弋:音yì,用带绳子的箭来射鸟。

  宿:指归巢歇宿的鸟儿。

论语,述而第七
阅读全文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全唐诗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全宋词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原文解释翻译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皖ICP备1601100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