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说:“你在那里是到了人才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子游』,也是孔子的学生。他做武城邑的宰官。孔子就问他,『子曰:女得人焉尔乎』。这个「尔」有几种说法,都是大同小异。我们看到《雪公讲要》里面,他说这个尔,古本上是耳朵那个耳,也有的文本里面就用现在我们看到的尔。这个考证,雪公考证得非常详细。因为我们学《论语》,比较重视义理的分析,对于文字训诂我们可以简略一些。我们就不再对于这个尔字,做太深入的分析研究了。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看雪公的批注。雪公引经据典,证明这个尔,「女得人焉尔乎」,这个「焉尔」,就是做「于此」来解。这个尔就是此,此是此地。『子游为武城宰』,此地就是武城邑这个地方。所以「女得人焉尔乎」,这个话意思就是你于此(武城这个地方),得到了人才了吗?就这个意思。

  在古时候,为官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在本地区发掘人才,向国家推荐有贤德的人,这也是为官者在这个地区的一项功绩。如果这个官员在任期当中,没有发现任何人才,没有向国家举荐人才,那这个是属于失职。我想这个理念可能就源自于《论语》这章。你看,孔子见到子游去做官,他问你得到了人才没有?你有没有在你管辖的武城邑发掘出贤才?这样问子游。子游也发现人才了,所以『曰:有澹台灭明者』,他举荐了一位是叫澹台灭明,后来也是孔子的弟子。他是孔子七十二贤之一,字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岁。澹台是复姓,姓澹台,名灭明。

  他到底有什么贤德?子游在这里举出两个例子,第一是『行不由径』,也就是讲他走路的时候,「行不由径」,在古代周朝的时候,他们是用井田制。就是一块田当中出九个块,九个方块。大概每一块是一百亩,九个方块就是九百亩。中间那一块是公田,国家的公有的田。外面的八块,就是刚好画一个井字,就分成九块,外面八块是私田,所以叫井田,这井田制。那个路是在井田以外的叫路,里头的那个井字,那个小路就属于径。在周朝按照周礼,人走路不能跑到别人私田里头,除非你是那个地方的主人,或者是你在那里耕种。你要是路过那个地方,你要走外面的路,不能走进里头的径,你抄小路、走快捷方式,这是不合礼的。那么澹台灭明行不由径,他走路真的很守规矩,只在路上走,不在径上走。要知道,周朝周公制礼八百年,到了春秋时期,孔子的时代,这个礼的条文虽在,可是基本没什么人在遵守,谁都想贪个方便,走快捷方式。但是唯有澹台灭明依然守着这个周礼,很难得。证明他这个人是一个非常守规矩的人,重礼守戒,他不会胡来。

  佛家讲的戒定慧三学,由戒生定,由定开慧,人能守戒、守规矩,他心是定的。《大学》里面讲的「知止而后有定」,知止,他的心向往圣贤之道,所以他的行为很守规矩,知止他就有定了。「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他的心很静,很安了。「安而后能虑」,虑就是智慧、智虑。朱子解释「虑」,叫处世周详,他遇到事情办事,他会办得很妥当、周详,这是智慧。我们讲深思熟虑,这是很有智慧,办得一点差错都没有。这个智慧是因为他的心是定的,他才能有这个智慧,所以由定开慧。「虑而后能得」,他才能得成圣贤。那澹台灭明他这个人守规矩,证明他就有戒定慧的功夫。即使天下人都不守礼了,但是澹台灭明他还守着礼,所以子游赞赏他、推荐他。

  第二个是『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澹台灭明跟子游是同门师兄弟,都是同跟孔子学习。但是因为子游他是做官的,所以如果不是公事,子羽(就是澹台灭明)不会去造访子游。这个「偃之室」,就是子游他的住所。换句话说,澹台灭明他是一个很守本分的人。守本分,品行就端正,他绝对不会有丝毫攀缘的企图,也不会因为跟子游是同门师兄弟,就借着这个关系为自己办点什么事。现在人都很兴拉关系,跟一个官员有关系,正好可以图点利益。但是子羽澹台灭明从来没这么做,很廉洁、无私,这是一个人才。

  在这里特别要提到一下,澹台灭明投师于孔子还有一段小故事。因为澹台灭明长相是很丑陋的,可能丑陋得很厉害,孔子见到他不愿意收他做徒弟,这人形像不好,怕玷辱师门。但是因为孔子对别人说过,说有教无类,于是还是把他收为弟子,这个是什么?传说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后来发现澹台灭明的品德非常高尚,所以孔子也非常感慨,说什么?「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这宰予是能言善道,他在孔门四科里擅长言语。但是因为言语讲得多,有时候未必是真实。孔子可能一开始比较喜欢听他讲,也很信他,所以以言取人,结果他说这是犯了错过。

  《论语》里面也有讲到,「宰予昼寝」,白天他睡觉。结果孔子就批评他,批评得很厉害。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就是骂得很厉害。白天还睡懒觉,懈怠,不能够努力精进的修学,这个朽木不能再雕琢了,不可教也。粪土之墙,很糟的墙,你想用这个墙来画画,不可杇也。杇就是在上面粉刷,粉刷不来。这是给他一次很重的当头棒喝,然后他说,我对宰我(就是宰予)过去是什么?我过去对人是听其言信其行,现在因为宰予这个事情,我只能是听其言观其行。他不再相信他,他说「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子羽就是澹台灭明。这也是孔子一个过失,孔子自己检点。你看圣人对自己的过失,真的,他不怕发露忏悔。做错了,他就承认、他就忏悔,给我们做一个好样子。过去可能他看不起子羽,太丑陋,不想收他为徒,现在发现自己错了,不能以貌取人。

  所以后来澹台灭明,他也是真正非常用功,精进办道,成为一代名师。而且他非常尊师重道,后来他自己的弟子都已经有三百多人,他是相当有名气的人,但是仍然尊孔子为宗师,崇奉孔子之说,这是给我们做出尊师重道的好榜样。不是因为自己已经被人捧得很高,就看不起老师,他没有。甚至以前被老师看不起过,也没有放在心上,真正对老师十足的诚敬,这个人真正就会有大成就。所谓一分诚敬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能不能成就,不是看老师,还是看你自己。老师是平等教学,真是有教无类。为什么有的弟子这么优秀,有的弟子很平平?都是个人诚敬心不一样。

  宰予的德行跟颜回的德行,那就没得比了。为什么?颜回能做到尊师重道,他对老师讲的教诲,「不违如愚」,绝不会违背,依教奉行。如愚,就是像一个愚人一样,别人看他好像傻傻的,老师教他什么他就做什么,没有第二个疑问,没有意见。可是这是大智若愚,真正是百分之百、不折不扣的落实老师教诲,所以他成就了。宰予就做不到。我们看到《论语》里面有一章讲,他去问夫子,说这个三年,就是父母死了以后要三年服丧,这个是不是太多了?这是周礼。他就说这个应该调整一下,不要三年这么长,一年行不行?短一点时间,你看他打折扣。结果夫子就问他,说你要知道父母生你养你,你在三岁之前都没有离开父母的怀抱,你为你父母服丧三年,这有什么?你还要提出什么意见?你要觉得一年够了,那你就做一年。真正的孝子,他自自然然三年都会「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他自然而然是这样,因为他有仁孝的心。宰予就是因为他对于老师诚敬心不足,所以对于老师的教诲,自然就会打折扣。那他的成就,就不如颜回,也不如澹台灭明。

  我们再看蕅益大师批注,讲得很简单,「卓吾云:真能得人」,这是引用李卓吾先生的话,说子游真能得人。孔子问他,你有没有得人才?子游说举荐了澹台灭明,这真正得人才。为什么?子游看问题看得深刻。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人才?最重要第一个,他是一个本分人,他是一个老实厚道人,他守规矩。他妄念少,才能守规矩;妄念多,他就不能守规矩。既然他走路都能够守着周礼,那他要学圣贤之道,自自然然就能够不折不扣的落实老师的教诲,这个心是一样的。所以我们看谁是人才,或者说谁是真正的弟子,就从这看。看他是不是真守规矩,看他是不是对老师的教诲不折不扣的完全照做,就从这些细节上看。走路这些小节他都谨守着善道、守着礼,那大事就更不用说。这种人真的可以千里托孤,他是一个稳重人,他是一个信得过的、靠得住的人,这是人才。果然不出子游所料,澹台灭明真的成为一代孔门大儒,高才。

  【评析】

  孔子极为重视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他问子游的这段话,反映出他对举贤才的重视。当时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都重视接纳人才,尤其是能够帮助他们治国安邦的有用之才,这是出于政治和国务活动的需要。

注释出处
[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武城:鲁国的小城邑,在今山东费县境内。

  焉尔乎:此三个字都是语助词。

  澹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武城人,孔子弟子。

  径:小路,引申为邪路。

  偃:言偃,即子游,这是他自称其名。

论语,雍也第六
阅读全文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全唐诗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全宋词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原文解释翻译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皖ICP备1601100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