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这是讲到孔子的弟子伯牛,他名字叫冉耕,得到了一个恶病,大概是一个晚期无法治疗的疾病,孔子前往慰问,。『子问之』,去慰问他。因为伯牛染上这个恶疾,可能会有传染性,所以伯牛的家人不愿意让孔子进病人的屋里去看望病人,所以不得不隔着墙壁,从窗口去相见,。这个「牖」就是窗口,所以『自牖执其手』,是从这个窗口那里握住伯牛的手。然后孔子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个「亡」有两种讲法,根据孔安国注,这是讲丧亡,说伯牛怎么就要死了?「命矣夫」,就是这是天命吗?这个是亡当作丧亡讲。另外还有一个说法,亡是念作无,就是无之,无就是没有,之是什么?是这个道理,就是没有这个道理。这么好的人,这个「斯人也」,就是这么好的人,怎么会患这么样的恶病?这是难道是天命吗?「命矣夫」,就是命是天命。两种说法都可以说得过去,其实意思都不会抵触。

  我们来看《雪公讲要》里面有一段说到:,「尧有丹朱,舜有商均,孔子晚年丧子,弟子颜渊亦早死,是皆天命。《礼记·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可参研。」这是把本篇核心的思想点出来了,这一章核心思想。尧是指尧帝,我们知道尧禅让给舜,尧帝没有把天子的地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舜。丹朱就是尧帝的儿子,传说说丹朱他并不贤能,所以父亲就决定把位置让给了舜。根据《史记》的记载,当帝尧逝世之后,因为已经指定了舜做为继承人,但是帝舜却希望还是由尧的儿子丹朱来继位,所以自己就躲到南河之南。结果天下人心归于舜,还是希望舜来做天子,没有去理会丹朱,所以最后不得不还是由帝舜来继位,有这么一段典故。可见得民心所向,都是有贤德的人。

  这个禅让的制度也非常的民主,虽然舜不想去做那个皇帝,但是人民的力量使到舜还是做了天子。这是讲到尧他有这个丹朱的儿子,证明是什么?圣贤的儿子并不是圣贤,不一定是圣贤,跟我们之前读到的一章「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那是讲到是不贤的父母反而会出贤孝的儿女,尧和舜正好是说明了这个问题。舜的父母不贤不仁,但是舜却是极其仁孝。「舜有商均」,商均是舜的儿子。相传商均也是不孝不贤,所以舜把帝位禅让给了禹。尧舜禹三代皇帝,三代天子都是禅让的。这是举两个例子,这是举什么例子来说明问题?说明圣贤他也皆有天命。天命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因果。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儿子?这个儿子跟他有缘,所以投到你家里做你儿子。所以圣贤也离不了因果,改变不了因果,这才是天命。但是圣人在这个因果当中,他不会生烦恼,不会以为我的儿子不孝就很苦恼了。他也不会自私,不会把这个帝位还是传给自己的儿子,他就选择另外的真正有资格、有贤能的继承人。

  底下又举了两个例子:,「孔子晚年丧子。」孔子也是圣人,他晚年丧子,这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确实是令人非常难过的事情。弟子颜渊又早死,这也是对孔子一个很大的打击,这个打击比晚年丧子的打击更重。我们读《论语》,孔子并不因为丧子而说出非常哀痛的话,但是颜渊死的时候,他却说出「天丧予,天丧予」,天要灭我吗?他说出这样的话,可见得那一种悲哀,证明圣人重视圣贤法脉的弘传,对于自己的骨肉反而没有看得那么重。为什么?因为圣人心在天下万世,真正利益天下万世,是这个法脉有继承人,不是自己有骨肉、有后代他就很高兴,不一定。举这些例子,都是说明圣人也有天命。

  只是圣人跟小人不同的地方,在于圣人他乐天知命,所以《礼记·中庸》这一篇跟我们讲一句话,说「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侥幸。」这个居易,是讲素位而行,就是他能够平心静气,安分守己的来过他的日子。他在天命中能够修身养性,而不会生出什么妄想,他是俟命,俟是等待,等待命给他安排机遇,这个俟是等待。而且这个等待里面,他没有一个心说一定要怎么样,他随着缘,随缘度日,他的心是安的,没有妄念的。小人就不一样了,「小人行险以徼侥幸」,他不知天高地厚,冒险行事,有非分之企图,希望能够侥幸幸得到收获,这种心理是不对的。为什么?因为没有侥幸幸的。真正明白因果,就肯定是乐天知命,他会俟命,他不会求侥幸幸。没有说偶然发生的情况,全都是有必然,有前因自然有后果,凡是果都有因,哪里里能够侥幸幸可以改变得了?小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就冤枉作了小人。他行冒险的,侥幸幸得到的,还是他命中该有的。他命中没有,没有得办法侥幸幸,他冒险行事,可能会遭殃。那君子呢?乐得作君子。他知道一切自有因果,何必强求?所以他乐天知命。

  雪公引《中庸》这两句,让我们好好参研,参就是好好去悟。参和研有不一样,参就是我们不用意识,、不用思考,然后去领悟;研就是研究,研究是用思考。上根的人他用参,这个道理你能当下明白,不明白先存疑,放在心里,不要老是思考。有这么一个疑情在,总有一天有这么一个因缘,你会忽然明白,这叫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这是用参的方法。那你要是不懂得参,那你就用研究,研究变成学者式的方式,他推理,他用逻辑的分析去研究,这样可以做学术,但是悟性往往被堵住了。所以是参是研,你自己看着办。

  这里,《雪公讲要》里面就这个「自牖执其手」来特别讲到,说《朱子集注》当中说因为伯牛在家里是以面君之礼来尊孔,对孔子就好像臣对君一样,当然孔子不敢当,他身分不是国君。但是伯牛家人对他非常的礼敬,所以孔子就不敢入室,不敢进去屋里面,只能够是从窗口那里握着伯牛的手。他是说为什么「自牖执其手」,这样的一个说法。但是雪公做了一个辨明,说这种说法没有根据,清儒已经辨别清楚了。还有的一个说法,说孔子懂得医术,所以在窗户那里拿着他的手是把脉,这个说法也是一种臆测,没有根据。所以读《论语》各人有各人的想法,我们只是要看看这些先儒的批注,然后比较比较哪家说法最有道理,、最可采纳。应该来讲,孔子想去见,但是因为伯牛有这个恶病,家人不给他进去,这个是比较通情理。

  我们来看蕅益大师批注中说,他是点睛之注,「说一命字,便显得是宿业,便知为善无恶果。」这个点睛点得好。全文这一章它的文眼在哪?就是在一个「命」字,夫子讲「亡之」,或者是「无之」,「命矣夫」,这是天命,他说这是天命,这个命字是整个章的眼,、核心。说这个命字,就显得是宿业了,宿业是前生所造的,孔子是圣人,何尝不懂得人有三世?他老人家在《易经·系辞传》里面讲,「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就是讲人投胎的状况,。讲人是有魂的,父精母卵结合的时候,「精气为物」,就做为生命的载体。「游魂为变」,这个魂是我们的神识,我们讲一般讲灵魂,但是灵魂其实不灵,所以「游魂」用得好。「游魂为变」,投进去了,就做了一个生命,变成一个生命。所以孔子他也知道人有轮回、有投胎,那当然也就知道人有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三世中我们今生所受的,那是前生所造的业结的果,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要去想知道未来你会有什么果报,那你现在做的就是,你就知道了。有因必有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报,自然之理,这就叫命。

  那伯牛为什么有这个恶病?不是他这一生,不是这一生的业果,是他前生的业果,前生一定有造恶。人没有遇到圣贤之教,往往会胡涂,做出一些恶业,感得今生有果报。今生伯牛能够跟孔子学习了,不再造恶业了,所以他现在这个病是消他的宿业,来生就好了。所以孔子在这里你看,还是给我们教育,真正是循循善诱,抓住每一个机会点给我们教化,这是圣人,这是圣人的慈悲。抓住伯牛的手就说,「命矣夫」,告诉我们一切都有因果,谁都逃不了因果,哪怕是像伯牛这样的贤人,他也有因果。圣人也有因果,孔子他晚年还丧子,这不也有因果吗?但都是宿业,只是圣贤能够不昧因果,不昧就是他不胡涂,他对因果清清楚楚。所以在遭受恶果的时候,他的心很坦然,他作还债想,他不会怨天尤人,他能乐天知命,这是君子,、这是圣贤。

  所以孔子这里说一个命字,「便知为善无恶果」,这是点出来,善有善果,恶有恶报,做善怎么会有恶果?伯牛为什么会有这个恶果?不是他做善得来的,是因为他前生宿业,前生造了恶因,这一生有恶果。那这一生行善,来生有善报,这就把本章的义趣给点明了。实际上圣贤教化都不离因果,因果非常的重要。清朝乾隆年间周安士先生曾经说过,「人人知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知因果,天下大乱之道也。」我们现在社会为什么会乱?原因就是缺乏因果教育。要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最有效的方式,是大力推广因果,还有伦理道德的教育。人都能明了伦理道德了,就耻于作恶;人都能够明了因果了,就不敢造恶,这天下太平了。所以《礼记·学记》中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国家最重要的是教学,用什么教?就是伦理道德因果,这就能够把国民教好。国民教好了,天下大治。

  所以我们讲《论语》,里面为什么要采用蕅益大师的批注?不外乎就是把《论语》当中圣人真实义趣揭露出来,处处显明因果,、处处直指心性,让我们豁然明白,跳出先儒有一类批注的拘束。当然我们也采用先儒的批注,可是我们也取其菁华而已。对于一些不那么究竟的,甚至不是那么合理的,我们就不要,、不采用。在义趣方面,依蕅益大师,这真正是将《论语》的菁华点出来,所以蕅益大师的批注叫《点睛注》,龙点睛。

注释出处
[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孔子认为他的“德行”较好。

  牖:音yǒu,窗户。

  亡之:一作丧夫解,一作死亡解。

  夫:音fú,语气词,相当于“吧”。

论语,雍也第六
阅读全文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全唐诗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全宋词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原文解释翻译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皖ICP备1601100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