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丘』是孔子自称,孔子名丘。有的把这个丘念成某,这是对于夫子的尊称,不称他的名字,称为某,不如某之好学也。这是对圣人的尊敬,也很好。我们这里还是念回它的原字,这样大家能够更明了。这句话是孔子讲,在『十室之邑』这样的小地方,「十室」是十家人,这个地方只住了十户人家,这是个小地方,亦必有像孔子那样忠信的人。忠信的人是有的,在十户里头也能找到一个,但是不像孔子那样好学。所以有忠信的德行,但是未必能成为圣人。那如何成为圣人?唯有好学才能成为圣人。

  我们看雪公引用《邢疏》,这是北宋邢昺的注疏,说「此章,夫子言己勤学也。」这是孔子自己讲自己的得力处就在于勤学、好学。夫子最赞叹的颜回,也是因为颜回好学。夫子讲,除了颜回以外,找不到好学的人。所以可见得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不仅要有圣贤的根基,这是忠信,更重要的是锲而不舍的好学精神。「十室之邑,邑之小者也。」这是讲城邑这个地方比较小,只有十户人家。「其邑虽小,亦不诬之」,虽然这个地方小,也不能够看轻它。「必有忠信如我者焉」,这是孔子讲的,肯定有忠信之人,像孔子那样忠信。这是过去的人心淳厚,找一个忠信之人不难,小地方也能找到。但现在确实也不容易了,现在人连忠信的这个根都没有了。忠信是先天的德行,人本有忠信之德,这是本性本善。人为什么后来变得不忠不信?忠是讲心正直,不偏不倚,公正无私,这是忠。信是诚信,心地是诚的、是忠的,他的言语就有信。「信」是人言,人字旁一个言字,诚信的话,就叫人言。如果讲的话不诚信了,就不是人言了,那叫鬼话。

  人为什么缺少了忠信?习性做主了,「性相近,习相远」。习性怎么来的?后天污染造成的,最大的污染就是自私自利。你有了自私自利,心就不忠了,言也不信了。因为起的念头、说的话、行的事,全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有利的,才说才做;对自己不利的,就不说不做。这哪有忠信?这是缺乏教育了,才导致这样的结果。我们现在晚于孔子二千五百年,这世道人心不如之前了,所以要找一个忠信的人,像孔子那样忠信的,也太难了。孔子这里说在十室之邑也能找到像他一样忠信的,「但不如我之好学不厌也」,像孔子那样好学不厌,不厌倦、不厌学,这个人找不到。所以成圣人有两个必须的,一个是忠信之根,一个是好学的精神。

  现在恩师教导我们,学圣学贤先扎根。扎什么根?就是扎忠信的根。忠信就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德行的根,儒释道都要扎根。现在儒释道都没有人才,什么人才?圣贤的人才,儒里面找不到像孔子一样的人,像孟子一样的人找不到;道家,也很难找到像老庄一样的人;佛家里头找不到像释迦牟尼佛这样的人了。为什么?一个是没有根了,一个是没有这样好学的人。所以我们现在发心学圣学贤,这两方面都要努力。一个是扎根,儒家的扎好《弟子规》的根,《弟子规》教我们忠信,教我们做人;道家要扎好《太上感应篇》的根,这也是教我们忠信;佛家扎好《十善业道》的根,这三个根要一起扎,所以你的忠信的根就扎得深。扎好根之后,你要成圣人,还得好学,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好学者,不是说学得很多很多,广学多闻就叫好学,不是。好学的方法在于「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为什么?因为圣贤的学问都是相通的,都是自性中流露出来的。你要通了,通到自性里面了,一通一切通。那通,怎么能通?一门容易通,一门深入,这一门通了,门门都通。就好像这个礼堂里面有很多门,门门都能够进入这个礼堂里头。那你就选择一门,选择你最喜欢的那一门,你就进入了。入了进去,你就都入了,都通。你这一门没进去,那你门门都进不去了。你要走你只要走一门就行了,你不能走两个门,你走两个门你怎么走?你不可能同时走两门,你只能选一门。所以成圣成贤归纳起来,就是扎好根,然后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恩师劝勉我也是如此,扎好忠信的根、德行的根,至少用三年时间扎好根。所以我从大学辞职下来,到现在三年多了,都是在扎根。为什么?三年还不够,自己感觉到根还没够扎得好、没够扎得稳,所以这三年多都是在研习、践行儒释道三家的根。我们现在学习的经典,都是围绕三个根,包括「四书」,也是让我们扎好忠信的根。恩师他希望我将来一门深入到《华严经》里头,《华严经》是佛家根本法轮,经中之王。一门深入,一生投入到这部经的学习上,长时熏修,好学不厌,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

  《华严经》我们恩师讲了十几年,现在讲到了十五品。十五品大概是全经的三分之一,全经总共三十九品,最后一品第三十九品是非常长的,四十卷。前面三十八品有五十九卷,五十九卷是三十八品;后面一品,三十九品「入法界品」是四十卷,合在一起九十九卷。我们恩师估计他要讲完这部经,要十五到二十年。那我们即使复讲,简单的讲一遍,我想也要有个十年时间,讲三遍就三十年了,这就一辈子投入了。没问题,人生只做一事又何妨?一门深入到最后,能通的。这是夫子教我们要好学不辍。学的同时我们也教,上讲台来跟大家分享学习心得。夫子就是这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天天学、天天讲。他老人家讲,「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他的忧患是什么?就是自己未能够修德、未能够讲学,有过不改、有善不修,这就是最大的忧患。从这里可以看到,夫子真的是一位好学之人。

  现在要真正成就儒释道三家的圣贤,就用这个方法,扎好忠信的根之后,每一个人自己选择一部经典,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好学不厌,你这一生能成就。你要学儒,你能学得像孔子一样;你学道,学得像老子一样;学佛,学得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做现在的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佛,这样的人真正能够拯救世间。

  我们再看《雪公讲要》,引尹会一《读书笔记》,说「此章大旨,自是勉人好学,以全其生质。」这是勉励我们好学的,能够保全我们的生质。生质就是我们的本性,本性本善。本性本善,但是现在不善,通过好学,而回归到本善,这叫全其生质。「须知忠信方可言生质之美,忠信之质方可以言学。」这是说明忠信是根。现在我们学儒、学道、学佛的人,如果没有忠信的根,学不了的,学不长。一生投入,那也不能叫学,充其量你是搞学术。我们恩师讲的,你是做儒学、道学、佛学研究的,你不是在学儒、学道、学佛。你看这里讲到的,「忠信之质方可以言学」,这个学就是讲学儒、学道、学佛。学儒的人学得像孔子一样,学道的人学得像老子一样,学佛的人学得跟释迦牟尼佛一样,这才叫学。所以那个忠信的根很重要。

  「忠信美质乃十室中所必有者。」忠信这种本质的人,有这种本质的人,在十室中必有,你在十个家庭里也能找到一个。那是当时,现在很难了,现在可能一万户人家里面能找到一个算不错了。那如果真有这样的人,希望你们推荐出来,我们很希望能够社会中多出一个圣人。过去是十里挑一,现在得万里挑一了。但是有没有?我们也相信还是有。虽然说传统文化教育断了好几代,但是这血脉还连着一点,还应该有,藕断还丝连。只是我们现在见到不多,真的少。特别是,如果有忠信美质的孩子,父母有这样的发心,愿意将孩子培养成圣贤的。我们非常希望这个父母能够创造这样的机缘,带领着孩子来学习,真正大公无私,把孩子能够奉献给圣贤教育。我们这些课程,可以做为他们的教材,给他们参考。我讲的未必能做到,但是希望听的人能做到。这样真正将来社会出几个圣人,那前途是无量的光明!众生有救,社会有救。

  底下又说,「惟不知好学以保守扩充其忠信。」十户人家里头有忠信的人,可是不知好学来保守和扩充他忠信的美质,也就是这个本性本善,不能通过好学而保守,就慢慢流于习性了,忠信就没有了。「是以乡人多而圣人少也」,这里尹会一先生谈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即使我们忠信的根比较缺乏,也能够通过好学补足。要知道,人本性本善,我们能够通过勤学实修,就能够将我们的本善复原。但是你要真学、真修、真干,那就是前面讲到的,见己过,常自讼,改过自新,老实真干,这是真正好学,那么也能够这一生有希望成就圣人。所以我们如果是习性很多,习气烦恼很多,我们讲忠信的根少了,不要自甘堕落,还要奋起直追。只是要多花些功夫而已,还是一样可以成就的。「夫子以身示教,并非谦辞,一部《论语》俱勉人主忠信而好学。」所以夫子讲的这个话,他说十户人家里也能找到像我一样忠信的,这个不仅是谦虚的问题,而真正是勉励人好学,好学就能恢复我们忠信的本质,所以一部《论语》就是劝勉我们主忠信而好学。

  尹会一,他也是一位有忠信而好学的人,他是清朝的名宦,这是一位难得的好官。最难得的是,他有一个好母亲。尹会一他是雍正时的进士,他出身贫寒,因为他的父亲在他两岁的时候就过世了。父亲也是读书人,但是考科第没有成功,而且很早就去世。他的母亲李氏是非常贤德的女子。你想想,这不容易!刚嫁过去没几年,她二十岁成婚,二十七岁就守寡了。儿女都很小,上有老下有小,李氏就担当起家庭的重任,而且她难得的是什么?不仅她能够为夫守节,而且一守就是五十年,她是七十七岁走的。她严洁自持,不苟言笑,而且毁容废妆。因为毕竟是年轻守寡,如何能够守节自持?她自己没有打扮,穿得非常的朴素,人不打扮就不招摇,自然她就能够很好的守节。所以无论冬夏,她都是拿一块布裹着头,亲友家的聚会、宴会,从不出席,不抛头露面,这是她守节,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更难能可贵是什么?她还是个真正的孝女,不仅孝敬公公婆婆,公公婆婆在,那是白发送黑发,她丈夫先死了,她就孝敬公公婆婆,而且将自己的父母也接来,四位老人一起来尽孝。就靠自己,像织布、做一点儿活,养活了四位老人。而且还要养自己的一子一女,尹会一是她的儿子,这是第二个难能可贵,尽孝,含辛茹苦,养儿育女。更为难得的是,她还是一位难得的贤母。因为她懂得文化,所以孩子自五岁大的时候,母亲就亲自教授他读《论语》。而且对于儿女的管束非常严格,尹会一的母亲不允许他跟其它的孩子嬉戏,在那戏闹,要求孩子一定要读书,管得非常严。当尹会一十一岁的时候,就送他去老师那里读书。而且尹会一早年的所有的活动,包括学习、从师、郊游、考科第,统统是他母亲给设计的。

  这使我也想到我的母亲,她对我也是设计得很好。我给大家曾经分享过的,我十九岁那年,我母亲给我写的生日贺卡,给我规了人生。我很幸运,有她这样很好的规画,这一生到现在三十多年了,基本按照她的设计来走。发现尹会一当时也是这样的,后来他考上进士,这全都是他母亲给他规画的。最后而且他母亲辅佐他当官,他为官也是忠正清廉,完全得力于他母亲的劝导和教诲。他母亲是一位很有德行的人,爱民如子。在她孀居期间,她上事侍四老,下抚孤儿,而且常常靠着几亩薄田的收入,还能周济亲邻,这太难得了!往往还拿出自己的一些家用,去帮助别人。所以她在家里持家节俭,勤俭持家,但是对人非常仁爱。凡是邻里乡党里面看到难以生存的,她一定节衣缩食去周济别人。所以她的慈悲情怀也感化她儿子,儿子为官也是爱民如子。

  据记载里面说到,他母亲常常在她儿子当官期间,遇到一些不测,她出来帮助。譬如说,她儿子有一次在他治理的这个地方,汉江发大水。他母亲当时就祭江,去祭祀江神。结果祭祀一完,立刻水就落下去了。还有一次,尹会一他在一个地方为官的时候,他母亲看到那个地方几个月不下雨,干旱,很多的禾苗都枯槁了。她就设香案跪求上苍降雨,结果据记载,「云生雨集,四野均沾」,立刻就有天下甘露。这是一位孝慈的母亲感得的这个果报,诚能感天。你看看他母亲能够这样的慈孝,自己是孝女,对于儿女真正慈爱,所以感动上苍。所以乾隆皇帝曾经特赐御制的堂额、楹联、诗章,表彰他的母亲,这是在清朝少有的,这一对母子真正做到「母慈子孝」。

  当母亲后来重病的时候,尹会一上书辞官回去照顾母亲,一直陪他母亲到终老。所以桐城派创始人方苞,大文学家,方苞还特意为他母亲写了个墓志铭,说「女子而有士行」、「岂惟女仪,志士之师」,这是对她高度的赞叹。这是我们谈到尹会一,特别谈出来,这是真正有女德,一位真有女德、有妇道、有母仪的一位好女子,好媳妇,好母亲,造就了尹会一一代贤才。

  蕅益大师最后有一段批注说:「孔子之忠信与人同,只是好学与人异。好学二字,是孔子真面目。故颜渊死,遂哭云,天丧予。」这是《论语》里面有一句话,是孔子说颜回好学,可是不幸短命死了,这是「天丧予」,等于上苍是责罚我了。可见得孔子真面目就在于好学二字,颜回之所以成为孔子的传人,也在于好学二字。我们要成圣成贤,必须扎好忠信的根,而更重要的是好学不厌。

  【评析】

  孔子是一个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认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在只有10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但他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承认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学来的,并不是“生而知之。”这就从一个角度了解了孔子的基本精神。

论语,公冶长第五
阅读全文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全唐诗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全宋词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原文解释翻译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皖ICP备1601100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