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孔子说:“完了,我还没有看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而又能从内心责备自己的人。”

  我们看《雪公讲要》,这个『讼』,根据包咸注,包咸批注说:「讼,犹责也。」这是当责字讲。所以自讼就是自责。「言人有过,莫能自责也。」这就是夫子所说的,我『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就是孔子说『已矣乎』,罢了,唉声叹气,罢了、罢了。说我没有见过有人能见自己的过失,而在内心中责备自己,就是这句话的意思。

  这里分了两个意思。第一是孔子说,没见过有人能见自己过失,这是一种。能见到自己过失,他必定能够在内心中责备自己了。所以「内自讼」,在内心中自责,前提第一步就是要见自己过。对自己的过失都不了解,怎么可能自责?自责是自己忏悔,改过自新。那首先我们得知道自己犯了什么过,要知道自己犯过失,怎么去省察?要天天不离圣教,圣教是标准。我们读了圣教,才懂自己到底犯了什么过失。否则真的不知道,还以为觉得自己不错了。知道自己过,这叫开悟。开了悟之后,得悟后起修,起修就是自责,自责就是忏悔。忏悔当中最重要的是改过自新,后不再造,像颜回能不贰过,这就是真正的自责。不是在那里拼命的责备自己,非常懊恼,甚至萎靡不振。更有甚者,一死了之,那完了,那你不叫自责,你是自寻短见。真正的自责,是以后不再造同样的过失,那叫真忏悔。

  雪公引用了《松阳讲义》。《松阳讲义》是清朝著名的学者,也是一位名宦,是个做官的,叫陆陇其,他着的。陆陇其是浙江人,浙江平湖人,清代理学家,为官很清廉。他的讲义当中说到:「天下有一种人,全不知道自己差了,将差处都认作是处。此是不能见其过。」这是讲得非常的具体。有这么一种人,他不知道自己犯什么过失,全不知道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错,以为自己一点都不错,甚至把差处认作是处,做得不对的,还以为自己是对的。我们简单举个例子,譬如说我们到街上不吐痰,这是应该的,吐痰是不应该;不扔垃圾是应该的,扔垃圾是不应该。那偏偏有一种人,觉得你不在地上吐痰、扔垃圾,这不正常。那这是什么?完全不见自己过,还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过。真有这样的人,我在路上捡垃圾的时候,有人还跟我这么讲,「这地上就是给你扔垃圾的,你还捡什么?」这是全不见自己过。这是举个小例子,其它就太多了。为什么?总在一个失教。

  我曾经跟人分享,说我在家里,父母过生日的时候,过年过节,我会向父母跪拜,感恩父母养育之恩。他听了觉得不可思议,「都什么年代了,你还干这个事?现在长大就得跑出去了,很多人连父母都不理会了,你还做这个,太古板、封建!」这都是什么?把差处认作是处。举几个这么简单例子,大家只要细细去体会一下,你就发现,现代人他的价值观、他的世界观全都错了,他还以为自己是对的,太多太多了!不可枚举。那这是总在失去了圣贤教育。你看那些杀人的,在日本的时候,我在日本参加会议,那边有同学告诉我,说就是前天报纸上登的。有一个孩子开着大卡车,在街上到处撞人,撞死了不少人。然后警方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说他觉得挺过瘾的。为什么?孩子从小就玩杀人游戏,在网上玩杀人游戏,他把杀人当作游戏了。全不知道杀人是不应该做的,他觉得是好玩,把差处当作是处。

  我还听说现在网上游戏愈来愈吸引孩子了,杀人游戏有之,淫秽的游戏有之,还有一种现在最流行的听说是叫「偷菜」的游戏。我是从来不玩的,我也不知道,听别人说。说现在中国大陆很多孩子玩这个游戏,玩得晚上不睡觉,半夜起来还去偷菜,他以偷到菜就为光荣。虽然偷的是菜这个小东西,而且是虚拟的,但是这个游戏培养人偷盗的心,把偷盗当作游戏。小就可以偷菜。大?他可以偷钱,偷东西,偷国家财物了,他养成了偷的心。随着他的年龄长大,他的这个偷的对象不断的增大,他还不觉得是错,从小就是这样教出来的,把差处当作是处。

  所以我们这才觉得,真正要挽救人心,一定要大力提倡圣贤教育,天天得教。那么现在圣贤教育确确实实因为断了好几代,学的人很少,你看我们现场坐的人寥寥无几。为什么?确实对圣贤教育,好学的人现在是凤毛麟角。幸好我们在网络上直播出去,可能在网络上也有不少人在听。但是能听的人都是有大善根的人,那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对圣贤教育还有一个好学的心。你要是到网吧里面看看,坐的人满满的,现在人都爱玩那些。真正你要让他学《论语》,他没这个心思。全都是什么?将差处认作是处。那我们最重要的,不要看别人过失,看自己过失。我到底对圣贤教育有没有好学的心?我自己做好了,我的心行去影响别人,这就功德无量。

  再下面看到《松阳讲义》里面讲的,「有一种人,明知自己差了,却只管因循牵制,甘于自弃,或只在口头说过,此是不能内自讼。」这是另外一种人,明知自己不对,但是还因循牵制。这是什么?纵容自己,姑息懈怠,不愿勇于改过,这叫自弃。《弟子规》告诉我们,「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你能够不自暴不自弃,圣贤你都可以做到。怎么做?可驯致。驯是驯服的驯,驯服自己的烦恼习气,把那些不好的习气给改掉,这叫驯。就像原来是一匹野马,现在把自己驯服了,成为一匹良驹。这个里面最重要就是不断的反省改过,而且绝不自欺。什么叫自欺?明知有过而不肯去改,就叫自欺、「甘于自弃」。口头说过,不能内自讼。他可以说出来,我犯了什么过失什么过失,对别人面前他能够忏悔,不错,可以发露出来。可是老讲自己过错,他不改,他没真正往心里去,一边说着自己有什么过失什么过失,那边还继续犯,这也是自弃,这是自欺欺人。真正内自讼,心里真正自责的人,不一定要说出来,但是他真肯改,这一种人是真诚的。

  底下又说,「这有三件,一是为气质做主而不能变化,一是为物欲牵引而不能割断,一是为习俗陷溺而不能跳脱。」为什么人会自欺?为什么人有过不肯改,或者是不能改?三个原因,一个是为气质做主不能变化,读书求学目的是变化气质,把自己的凡俗的气质改变成圣贤的气质,脱俗。但是这些气质(这是讲的习气),习气做主不能够跳脱出来,放任自流,甘于落入凡夫窠臼,这就不能够内自讼,不能真正自责改过,所以始终还是个凡人。

  第二是为物欲牵引不能割断。这个物欲包括财色名食睡,欲望牵引着不能够断除。天理跟人欲在搏斗的时候,往往物欲战胜了天理。天理是自己的良心,昧着良心来纵欲。那么也不少人跟我谈起,年轻人对于淫欲放不下。这是什么?知道自己不对了,想改,但是境界现前又改不了,割不断。这个当然我们知道,男女之欲是物欲中最难断除的。要断,你能够存天理、灭人欲,你能够成圣成贤。这个我们不要说断,要把它伏住。伏断,就是不让它起现行,时时刻刻天理良心起作用,而不是让物欲做主。那自己要发大志愿,而且最重要的慎独。在人面前当然会变成好样子,这个不难,人都有要好的心。可是自己独处的时候,一个人在,你还能不能够要好?还是会放纵自己?所以慎独才能够真诚,诚而不自欺。这里面因果教育就重要了,人要识因果、信因果,知道起心动念造作不善都有因果的。更何况有不同维次空间生灵在监视看着我们,像曾子所谓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那盯我们盯得非常严实。我们以为自己造作了什么不善别人不知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那你真正做到慎独,你才真正心地光明。

  第三个原因,不能自讼,是为习俗陷溺而不能跳脱。很多习俗是不好的习俗,但是因为大家都习惯这么做,那你也不能够跳脱出来,不能反其道而行之,所以也就跟大众同流合污了,这就也是不能自讼。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国内,在买卖房子当中,可能很多人都有这个做法,就是买卖双方议定的价格,跟写在合同上、报上去给税务局的价格是两个价格,这样可以省税。这属于什么?偷税漏税,偷税漏税好像都变得正常的了。我在两年前帮我母亲卖房子的时候,这个房子找到经纪人,经纪人帮我们去联系买方,他跟我讲,说「你的价格可以调低一点,我们到时候税收方面可以给你补足,让你少缴点税。」怎么回事?就是到时候你报的价格,报低一点就行了,就少缴税了。我说不行,一定要实报实缴。他说「这样你很难找到买方,买方都是希望能够尽量少缴点就少缴点。」我说「那这样你就给我找,如果找不到就算了。看看有没有这样的人,实报实缴,我这价格可以压低点给他卖,但是给国家的税收不能少一分钱。」他说,「没有像你这样的人,太迂腐了。」就是迂腐,就得这样,不能沉溺于习俗。结果后来他也觉得,被我感动了,好,那试试看。终于找到一个人,那对方也要求报税报少一点,但是我这边坚持,最后他也让步。后来他对我还是赞不绝口,他说「你真的是难得,我也被你的精神感动,你真的是坚持原则,不偷税漏税,好作风!」

  我们不能够沉溺于习俗,即使是举世之人都贪不义之财,我们也不贪,做一个好样子,就得反其道而行之,这能够让大众觉悟。你少缴税,也不会因为少缴税而富裕。你多缴了税又怎么样?也不一定因为多缴税而贫穷,该是你的就是你的。而且你多布施就更富有,因果。你要是偷税漏税,你偷盗,偷盗是偷全国人民的财物,全国人都是你的债主,那你欠得太多了!岂能安乐?所以这三个原因不能使我们认真改过,「所以不能无过者,由此三件。」就这三个原因。那我们明白了之后,要生起勇猛心,要改过,不要为这三个方面的原因所束缚。「所以有过而不能见、不能自讼过者,亦由此三件。」所以,这是陆陇其先生给我们分析的,为什么人不能见其过、不能内自讼,不外乎这三个原因,分析得很好。知道这个原因之后,我们奋然改过。

  蕅益大师批注当中说到:「千古同慨。盖自讼,正是圣贤心学真血脉。」夫子的这个慨叹,「已矣乎」,这是个慨叹。夫子慨叹的是,从没有见过能够自见其过而能自责改过之人,这是千古同样的感慨。圣贤如此感叹,蕅益大师把它说出来了,千古圣贤都是如此。能成圣人的,就是因为他能自讼。真正能够自责、能够改过,他就能成圣人了。不能改过的,就不能成圣人,那就变成凡夫,这也是千古的感叹。我们今天有幸遇到了圣贤教诲,能不能够奋然成为尧舜一样的圣人?孟子发出感慨,「舜何人也,予何人也。」圣贤像舜王一样的,他是什么人?我是什么人?真有志成圣人的,一定能成就,那就是自讼,这是圣贤心学真血脉,圣贤的秘诀就在于此。每个人天生肯定会有不圆满的地方,加上后天养成不良的习气,这是难免的,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你能够不断改过,过改完了,这就成为圣贤了。

  春秋时代的蘧伯玉,二十岁开始就改过,看自己十九年所做的过失,也改了。二十一岁的时候,看自己二十岁时候的过失,很多还没有改,历历改之,年复一年。到了五十岁,回头看四十九年的过失,还觉得没有改尽。古人改过之学这么认真,这就是圣贤心学,没有什么离奇。你肯去做,你就一日一日向圣贤迈进。如果甘于自是,因循懈怠,那是什么?《了凡四训》里面的感叹,说「天下聪明俊秀之人不少」,之所以不能成圣贤,就是因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这一生就空过了。

  《雪公讲要》里面引《朱子语类》,朱熹朱夫子的著作,里头「问程子曰:罪己责躬不可无,然亦不当长留在心胸为悔。今有学者幸知自讼矣,心胸之悔,又若何而能不留耶?曰,改之便无悔。」《朱子语类》里面讲到的这个意思非常的好。圣人都是罪己责躬,有事发生了,先自责,绝对不去责人。他罪己,都是自己过失。因为自己德之未修,感未至也,这是圣贤心学。但是这里讲到,也不能够长留在心胸为悔。真有过错,不能够老是放在心里面自责。放在心里面自责,老是陷在这样的一个自责的心态当中,也不对,这心胸是苦闷的。这就不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变成不亦苦乎了。所以自讼不是老在那里想自己犯了什么过,你老想着,实际上还在重复着这个过失,这不叫忏悔。忏悔叫后不再造,不贰过。以前犯了一次,以后不再犯。那你老想着它,那是什么?过去身造作了一次,现在再想一遍,意上再想一遍、再造一次,这不仅是贰过,每想一次又每犯一次,二过、三过、四过,无数次的想,就无数次的犯,这个不叫忏悔。

  「今有学者幸知自讼矣,心胸之悔,又若何能不留耶?」那我们怎么能够不留悔,心里面坦荡荡,不再常常陷于那种自责、羞愧的状态。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们看怎么回复的。「曰,改之便无悔。」你能改了,那心里就不犯这个过失,你就无悔了,这叫真忏悔。所以过贵在能改,能够改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是最大的善,没有比这个善更大的。

  雪公有一段评议,说「自讼其过,改之则无悔,心归于净,此意甚好。」我们能够改过,心就恢复清净了,不再装那些肮脏的东西了。即使过去造再大的恶,现在明白了,忏悔了,知错了,承认了,以后再也不造,改了。改了就是好人,浪子回头金不换,谁没有过失?都会有过失,都是因为过去胡涂,没有受过圣贤教育,会犯这个过失。现在明白了,改了,心就清净。

  【评析】

  古往今来,人们往往能够一眼看到别人的错误与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即使有人明知自己有错,也因顾及面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绝承认错误,更谈不上从内心去责备自己了。甚至有的人,自己犯了错误,不去认真检查自己,反而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这是一种十足的伪君子。孔子说他没有见过有自知之明、有错即改的人。其实,在现实社会生活当中,我们见到的伪君子这种人还少吗?

论语,公冶长第五
阅读全文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楚辞乐府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原文解释翻译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桂ICP备20210018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