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入太庙(1),每事问。或曰:“孰谓鄹(2)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这是讲到孔子入周公庙,『太庙』是周公庙。周公是鲁国最初的国君,是周成王封他的,属于鲁太祖,所以祭祀周公的庙就叫太庙。孔子入到周公庙里面,见到周公庙里面的每一个事物,每一种礼器,他都虚心请问,这是好学。

  朱子他讲到当时孔子刚刚在鲁国得到聘用,所以他能够有资格入太庙助祭。他是做为官员来助祭,所以他入太庙。当然,朱子的这个说法也是根据汉儒包咸的说法。而雪公老人又引清朝阎若璩先生他的《四书释地》说到,当时祭祀的时候,一定是非常肃穆,那是不允许「每事问」的。所以孔子入周公庙,他「每事问」肯定不是在助祭的时候。应该是在太庙演礼的时候,平时在演习礼仪这个时候,孔子入太庙观礼,这个时候是可以每事问的。这个也是很有道理。

  结果当时有人就问,有人说,『或曰』,「或」是某一个人,有人说,『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这个鄹是鲁国的一个邑名,就像现在讲的县名,一个县,就是山东省的曲阜县。因为孔子的父亲曾经在曲阜县,就是鄹邑做过邑大夫,当过官,所以别人称孔子叫「鄹人之子」。那就是讲他,讲孔子。这个人是讥讽孔子,说「你怎么进到太庙里面,每一事都要问人,谁说你会知礼」?因为孔子知礼当时是大家都知道的,是属于礼的专家。但是肯定我们也想象出来,偏偏有人嫉妒找茬,见到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要讥讽他,「你根本不知礼,你老问这么多」!结果孔子听到以后,『子闻之曰:是礼也。』这是说明什么?这个「每事问」就是礼。这个「是」就是「每事问」这桩事情。

  根据孔安国的批注说,「虽知之,当复问,慎之至也。」孔子虽然知礼,但是他入了太庙还要去问,这是表现出他非常谨慎,恭谨本身就是礼。这是说明孔子谨慎的求学态度,他入太庙观礼,见到有疑惑的立刻就问。这种问,就是讲的礼,因为他有恭谨之心,一丝不苟的求学态度,这便是礼。

  《朱子集注》又引程颐弟子宋儒尹彦明的话说,「尹氏曰:礼者,敬而已矣。虽知亦问,谨之至也,其为敬莫大于此。谓之不知礼者,岂足以知孔子哉?」这话也讲得很好。「礼者,敬而已矣」,这是《孝经》里讲的。礼它的精神,它的核心内涵是什么?就是一个敬字,恭敬。恭敬自己,也恭敬别人。所以你看《礼记·曲礼》篇开头就说,「曲礼曰:毋不敬」。古人说,「毋不敬」三字概括了全部礼经。所谓礼经三百,威仪三千,概括起来就是「毋不敬」。那么孔子虽然能够知礼,但他的知礼还停留在对于典章这些文献的认知,现在他要去观礼。「虽知亦问」,他已经知道,但是他还要问,问个明白。这是什么?踏实,这是说明他「谨之至也」,他非常的谨慎,一丝不苟,至是到了极处。从这里我们看到夫子严谨的求学作风。那么,这种恭谨就是敬,「敬莫大于此」,这就是最大的恭敬。怕自己有丝毫的疏忽,将来可能会做出违礼之事,所以他「每事问」。

  那个讥笑孔子的人,说孔子不知礼,嘲笑他「每事问」,这「岂足以知孔子哉」,他哪能知道圣人求学的那种心态,那种至诚恭敬的精神?所以孔子说「是礼也」。什么是礼?「敬而已矣」。这个人他讥笑孔子,你说他心里哪有敬?连圣人都不能敬,你说他能敬谁?所以这个人既不知孔子也不知礼。他嘲笑孔子,实际上嘲笑自己而已,自己打自己嘴巴。那孔子的回答端庄而有力,也不去批评那个人,也不去反唇相讥,就说「每事问」就是礼,这就把这些讥讽的话给堵住。我们回头一想,确实这就是礼。

  蕅益大师引李卓吾先生的话,「卓吾云:只论礼与非礼,那争知与不知。」这话也点得好。夫子,圣人,一切行为造作就看是符不符合礼。符合礼的就做,不符合礼的就不做,他不去争那些知与不知。换句话说,他知道也不觉得骄傲,不知也不觉得自卑。因为这个无所谓。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又有什么关系?何必要强不知以为知?即使自己知道,再次的去恭恭敬敬的求证,再问一遍又何妨?这是更加的谨慎恭敬,这是礼。所以夫子只是依礼而行,他不会以自己知多识广而为自豪,而为骄傲。圣人谦虚到此地,不耻下问,所行所为皆符合礼。

  「方外史曰:不知便问,是孔子直心道场处。若云虽知亦问者,谬矣。」蕅益大师引方外史先生的话讲,「不知便问」,孔子的求学作风,严谨的治学,这是「直心道场处」。直心就是道场,直是什么?正直没有邪曲,真诚到极处,不虚伪,不掩饰自己。真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个直心便是道场。这道场是什么?有道之场,道所在的地方。在哪?就在你正直之心。所以,这里不是讲孔子明知故问,不是这个意思。讲明知故问,这是错误的。夫子是肯定他在学习当中有不扎实的地方,他自己再次求证,或者还不了解的地方,去请问别人,这是他真诚直心的地方,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就是礼的精神。

  【评析】

  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这一段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

注释出处
[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1)太庙:君主的祖庙。鲁国太庙,即周公旦的庙,供鲁国祭祀周公。

  (2)鄹:音zōu,春秋时鲁国地名,又写作“陬”,在今山东曲阜附近。“鄹人之子”指孔子。

论语,八佾第三
阅读全文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全唐诗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全宋词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原文解释翻译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皖ICP备1601100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