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这句话是孔老夫子为我们概括出《诗经》的纲领。『诗三百』,是讲《诗经》有三百篇。实际上它是有三百一十一篇,其中有六篇只有篇目,而没有诗词,所以实际上是有三百零五篇。根据《史记·孔子世家》的说法,上古时代留下来的诗,到孔子手上有三千多篇。后来经过孔子的删订,就变成三百零五篇。

  这里讲的「诗三百」是取整数。『一言以蔽之』,「一言」就是一句话。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三百零五篇的《诗经》,这句话就是『思无邪』。朱子解释这个蔽是当盖字讲,涵盖的盖,也就是概括。「思无邪」,这一句诗文是出自于《诗经》的「鲁颂·駉」篇,鲁颂駉篇之辞。孔子用这一句诗,来概括全部的《诗经》。「思无邪」是什么意思?我们来看刘宝楠的《论语正义》里头的解释。刘宝楠是清代的大儒,《论语正义》考据非常的广泛。他是引《说文解字》说,「思,容也。言心有所念,能容之也」,这叫思。换句话说,心里头能容纳的东西,那能容纳的就是念头,这个念头就叫思。

  顾宪成这是明代的大儒,他有说到,「诗者,思也。发虑在心,而形之于言」。我们写的诗,诗是什么?就是思想的思。我们心有所念,念头从心里生出来,叫发虑在心,虑就是念头。而形之于言,把它表达出来,这就叫诗。所以诗是我们心里头的思想、念头表现出来的文字,这叫思,这是一种说法。

  另一种说法,是李炳南老先生他引程树德的《论语集释》里面所说的,说思无邪这个思字,是语气助词,没有意思的。又引郑康成,讲到考据《诗经·国风》「邶国北风」篇里面有一句叫「其虚其邪」。汉代的人,虚和邪其实是一个意思,所以说思无邪,思是没有意思的,语气助词,就是讲的无邪。无邪就是无虚的意思,那无虚就是真。所以按照这样的解释,说《诗经》里头三百篇,它的本义都是真情流露之作,这种讲法也很好。所以一种是讲思是思想,思想里头没有邪恶,这叫「思无邪」。第二种讲法,就是说「诗三百」是无邪、无虚,全是真情流露。

  朱子在《集注》里面说到,「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这是把义理给我们发明出来。「凡诗之言」,就是《诗经》里的话,有描述善的,有描述恶的。讲善的是为了感发我们的善心,勉励我们行善;讲到恶的是惩创我们放逸的心智,就是让我们提起善念,改过迁善。所以《诗经》里面的这些言语,都是用于帮助我们回归情性之正。

  凡人都有情性,恶人情性用得不正,善人用得正。所以《诗经》它也是有感情的,可是它全都用得正,引导我们向正的、善的方向走,所以叫「思无邪」。这是对常人而言,常人没有办法不思,他非得有思想,心里非得有念头。他也一定是有情性,我们所说的七情。《诗经》是导人以正,到了圣人的境界,情性都没有,所谓的转情识为智慧。圣人的心里头已经离念了,离念那决定是正,这个正是绝对的正。有情性、有思想的那种正,是相对的正,所以有正也有邪。在这种凡人的境界上,圣人教导我们,这也是因材施教,先教我们改邪归正,先教我们断恶行善,这是第一步,进而再提升,就是破迷开悟。破迷开悟就是离情,离念了,也就是放下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这才能入圣流。我们知道,《诗经》是教导我们先改邪归正。

  朱子又引程子的话说,「程子曰:『思无邪』者,诚也」。思无邪就是诚意。在初级的阶段来讲,诚意就是心里没有邪念,具体而言,我们说实实在在的,就是心里头没有自私自利的想法。有自私自利,这就是邪;大公无私,这是正,公正。所以把自私自利放下,你的诚意才得以现前,这是初级的阶段。再提升,进入高级阶段,是把念头都放下。清朝的大儒曾国藩先生给「诚」字下了定义,叫「一念不生是谓诚」。一念不生,就是无思无虑,那才是真正的诚,真正的正。

  朱子又引宋朝的大儒范祖禹先生的话说,「范氏曰:学者必务知要,知要则能守约,守约则足以尽博矣。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范祖禹先生的这一段引申,也非常的好。他说,「学者」,学儒的人,学习圣贤之道的人,「必务知要」,必定要懂得要领。学习要懂得抓住纲领,这样学才不费劲,这样的进步才快。「知要则能守约」,你能够抓住纲领了,懂得纲领,你就能守住最简约的这些教诲。其实大道至简,真正的大道理,两三句话就已经足够说清楚了。你看《大学》里面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一句话就概括了大学之道,非常简约,没有啰嗦。你能守得住简约,「守约则足以尽博矣」,你才能够了解、掌控广博的内容,这是懂得学习。

  孔子他为我们提取出纲领,他把《诗经》三百零五篇概括出来,就是「思无邪」这三个字。这三个字也是出自于《诗经》里头,一句涵盖了全体,这是真正「知要」。我们要修学,懂得守约,怎么守约?落实思无邪。我们的思想一定要正,正了之后,我们才能够真正明了《诗经》的意思。因为刚才讲的《诗经》是真情流露之作,真情从哪出来的?自性流露出来的。那必须我们自己思想里放下邪念,才能够体会得自性所流露出来的真情之作。只要你能够放下邪念,也就是放下自私自利,你这《诗经》也就全通了,你就是足以尽博矣。

  这个三百零五篇的《诗经》,你不用念,你全懂了。范氏在这里依据孔子的这个意思,又给「礼」做了一个归纳。孔子讲「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一个诗,一个礼,孔子教人的学问,《诗经》孔子给我们归纳出来是思无邪。那礼?礼也很多,这里讲的「经礼三百」,做为经的礼仪有三百。做为具体的礼仪,就是「曲礼」,有三千,三千威仪,这也是非常广博的,能不能也是一言以蔽之?可以,「曰:毋不敬」。毋不敬也是出自于《礼记》,《礼记》第一篇「曲礼」,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没有不恭敬的,一切恭敬。所以礼的精神,纲领就在一个敬字。礼者,敬而已矣。这也是提纲挈领,给我们归纳出最简约的纲领。

  你能守住这个敬字,你的礼全通。这个敬,有敬自己,也有敬他人,有敬人,也有敬事,也有敬物,无不敬。所以,诗,一言以蔽之是思无邪;礼,一言以蔽之,毋不敬,这都是圣贤的心法。我们果然能落实,这一生也决定成圣成贤。蕅益大师批注里头给我们说到,「此指示一经宗要,令人随文入观,即闻即思即修也。若知诗之宗要,则知千经万论,亦同此宗要矣」。这个「思无邪」三字,是为我们指示整个《诗经》的宗要,宗是宗旨,要是要领。这简单的一句是令我们能随文入观,文是文字,随着这三个字「思无邪」入观,入观是什么意思?改变我们原有观念,真正在心里头落实思无邪。一听到思无邪,立刻把自私自利的念头放下,断恶修善。有自私自利就是恶,大公无私则是善。进而再提升,要知道凡所有念皆是邪念。正念?正念是无念,是一念,叫一心。把妄想分别执着这些念头放下,就入一心,就入无念,那真正就是思无邪了。

  所以「即闻即思即修」,闻思修这叫三慧,三智慧,这个智慧是一而三,三而一。它不是有次序的,它是一即三,三即一,同时的。闻慧,是一听就能明了,明了是思,思慧。一明了立刻就变成自己的存心,变成自己的观念,入圣流了,这叫修慧,同时的,所以叫「即闻即思即修」,这个即是同时,没有次第,这叫随文入观,不是说先闻了,听到,听到之后去思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思考好像明白了,然后去落实,这个是凡人的这种意识过程。圣人的闻思修不是这个过程,它是同时的。如果说听了之后再思考,那是落到意识心里头。意识心里头还是思,里头还是念,有念头,有念头还是邪念。那怎么能叫思慧?那个思叫做胡思乱想,以为自己想懂了,然后去修,那叫盲修瞎练。所以这个称为菩萨三慧,一定是随文入观,才能得到。入观是什么?离念了,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把思放下,思都没有了,当然是无邪了,全体皆正。

  我们如果真正知道《诗经》的宗要,宗旨和纲领、要领,其实「思无邪」又何尝不是千经万论的宗要?圣人千言万语,归纳起来不都是在讲「思无邪」三个字吗?你这叫做圆解,都通达了。但是真正的圆解是你闻思修都落实,你说你明白了,明白了你没去做,你还是有自私自利的念头,还是有妄想分别执着,那你没修,没修你也没闻,也没思。换句话说,你闻,还没有明了等于未闻;你思,你没懂等于没思;你修,你没干就是没修。所以圣人的学问注重在落实,真正变成自己的心行。

  江谦先生有一个《补注》,就给我们诠释蕅益大师的这段话,而且加以解读,开解。他说「思,妄心也。无邪,真心也」,这个说得很好。「思无邪」,这个思是思想,是念头,有念头就叫妄心。真心离念,真心里面没有念头,无邪就代表真心。

  「诗三百篇,皆妄心所成」,《诗经》三百零五篇都是妄心所成,写这些诗的人肯定是有念头,刚才我们讲的,是我们的心念发出来之后形成言语,这叫诗。所以妄心所成,妄心是念头,有念皆妄,真心无念。「妄依真有,真妄不二」,妄念起来了,从哪起来的?它的来处是哪?来处还是真心。真心是不动本体,能现一切物,妄念也是从这个真心里现出来的,所以妄依真有,没有真也就没有妄。所以有妄里头决定有真,真妄和合,真妄不二,分不开的。

  妄念就现出境界了,没有念头就不会现境界。真心里头没有念头,所以真心没有境界,叫大光明藏,叫常寂光。念头微动,立刻有境界现前,境界还是依真而起。「解此义者,全妄成真」,你真明白这个意思,你就知道全部的妄就是真,因为妄没有离开真。这个道理很难懂,我们打个比方,譬如人在作梦,晚上睡觉,大家都有作梦的经验。试问一问你晚上做的梦,有梦境现前,梦境怎么来?是别人给你造出来的吗?上帝给你创造的吗?不是,是你念头生的,你因为有念头才会作梦。这个念头念念在相续,所以你才有这个梦境在相续。忽然把你拍醒,你念头断了,这梦境就消失了。所以有念头,晚上睡觉还是有念头,控制不住,现出这个梦境。

  梦境它是由我们的心现出来的,这个境界是妄境,这我们都懂,作梦哪是真的?都是妄、虚妄的,所以叫做梦境。这个虚妄的梦境,它的本体是你的心,你有心才有梦境,所以你才知道,原来整个梦境就是你的心。你说心在哪?你拿给我看看,你的念头在哪?找不到,整个梦境不就是你的念头。你懂得这个道理,你就能说全梦即心,梦是妄,全妄即真,这不就好懂了?现前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万物,都是妄念所现的境界,这是妄境,虚妄的。只是我们念头在念念相续不止,所以这个宇宙的境界在相续不止。一念生出一个境界,念念在相续。这些念头都相似,所以境界好像是在相续。实际上都是相似的相续,不是真的相续,只是它相续得太快,剎那、剎那在相续,我们觉察不出来。

  弥勒菩萨在一个经典里面跟我们说,说我们的念头生灭得多快?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这么多的念头。百千是十万,三十二亿百千就是三百二十万亿,就一弹指,一秒钟你弹四下都可以。你再乘上四,也就是说一秒钟能够有一千二百八十万亿个念头。这么快速的念头,我们怎么能觉察到它的生灭?而每一个念头都现境界,所以念念相续,这境界也能相续。那念头依真心而起,所以境界没有离开真心。

  因此底下说,「黄花翠竹,皆是真如。故曰,思无邪也」。「黄花翠竹,皆是真如」,这是禅宗里的话。黄花翠竹这都是境界,全都是真如。真如就是我们的自性、真心,都是真心所现。黄花翠竹,这些境界是虚妄,为什么是虚妄的?因为是念念相续而生成的境界,没有念头就没这个境界。它依念头而起,所以它是虚妄,正如梦境一样,梦境也是依念头而起,没有念头也就没有梦境。懂得这个道理,就在妄境当中,我们就能证真了。无需要妄境以外求什么真如,当下明了,当下觉悟。

  你知道全妄即真,从妄中见真,这就是《圆觉经》里讲到的「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幻是指幻境,境界是幻的、虚幻的,你知道幻是虚幻的,你就离开它,离开什么?离开念头,离开念头就离开幻境,就是放下你的念头。妄想分别执着一放下,「离幻即觉」,你就觉悟了,你就证得真如自性,你就叫成大圣人了,成佛了。所以成佛无非是返妄归真,从妄境当中回归真如自性而已,这就是大学之道讲的「明明德」。

  【评析】

  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注释出处
[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论语,为政第二
阅读全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全唐诗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全宋词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原文解释翻译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皖ICP备1601100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