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这章有三句,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昨天讲到这一句,孔子整个的圣学之道都已经概括尽了。它是以学字为宗,就是纲领;以习为趣,习是真干、真落实,这是修学的要径;以时字为枢机,就是关键,关键在于时时在学、时时在习。学是什么?觉了,学了圣贤之道能够觉悟。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的时候,觉悟到我这一念、这一动符不符合圣教?不符合,马上要把它放下,要克制,这叫克己复礼。真正能学能习,而且无时不学、无时不习,你就得到圣人的受用,那是不亦悦乎。喜悦从心中涌出来,常生欢喜心。

  我们再看下面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就是同类的人,所谓志同道合的人,他们也希求成圣成贤,听到你在这里学习圣道,所以欢喜来亲近你。当然志同道合者相聚一堂,这是非常令人快乐的。所以不亦乐乎这个「乐」是见到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一起来学习,这是非常快乐。从远方来的朋友令我们很快乐,在周围的朋友他们来亲近你学习,当然你也是非常快乐,远近的朋友大家共聚一堂。《朱子集注》当中引程子的话说:「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因为我自己行善,这个声名慢慢传播出去,远近志同道合的朋友都来跟从我们学习,愈来愈多(众就是多),这是非常令我们快乐的。为什么?因为圣贤之道可以令更多的人不亦悦乎。我自己得到不亦悦乎,现在也让大家一起不亦悦乎,这叫与民同乐。这个话反过来我们也要知道,我们需要在学道的过程中亲近师友。《礼记.学记》里面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习不能够自己闭门造车,应该向先辈,向有成就的人,向善知识去请教、去学习。等到自己学有所得了,自然也会有志同道合,仰慕自己的这些人从远方来请教。我们也毫不吝法,把自己平生之所学全部供养出来。《孟子》里面讲到,「君子三乐」,其中一乐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

  底下第三句是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有怒的意思,就是心里不高兴,烦恼、瞋恚了。当别人不知道自己德行学问的时候,我们所谓的怀才不遇,没有人赏识,没有人知道,君子也不会有怨恨,绝不会怨天尤人。《朱子集注》当中引尹氏的批注说:「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这句话讲得很好。前面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是讲自己要学跟别人没有关系,学不学自己来决定,绝不因为别人知不知来改变自己学习的目标、学习的进程。知不知道是别人的事情,与我何干?不影响我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我还是这么喜悦。因为这个喜悦不是建立在别人的身上,不是建立在别人知不知道的基础上,所以何愠之有!哪里会有怨天尤人,哪里会有怀才不遇的感慨?有这种感慨,正说明心中已经有愠了,有愤怒了,有不满了,那怎么能够称为君子?

  古人讲,「进则兼善天下,退则独善其身」。如果有因缘,众生有这个福分,我们的才华得以施展,得以帮助这个社会的众生,让他们一起来跟我学习圣贤之道,让他们也得到喜悦,让这个社会得到和谐,那固然是好事,兼善天下。假如没有人用我们,我们没有这个机会去服务社会、去帮助民众,那也没有关系,这是天命。所以学是在自己,用是由天命,君子是乐天知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自己学成了,但是别人不知道,那是不得其用,天命。但是这绝对不会影响不亦悦乎。我们看历史上很多隐士,他们都能够做到乐天知命,自己畅游于山水之间,不亦悦乎,没有那种怀才不遇之感,这是真君子。一切随缘,有善缘,我们当然要帮助众生,没有善缘,退而独善其身,这是讲到一种君子的修养了。

  实在讲后面两句,「有朋自远方来」以及「人不知而不愠」,这两句都是跟第一句相关的。这两句是讲到学而时习之的时,这个时是你的时运,有被人知的时候,也有被人不知的时候。被人知的时候就有朋自远方来,大家都来亲近你,向你求学,你当然是不亦乐乎;被人不知的时候,自己也不会不平。学而时习之这个时,涵盖了这两个方面,知与不知我还是不亦悦乎。具体表现在有朋自远方来的时候,你能不亦乐乎,这固然是喜悦的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时候,他也是一个不亦悦乎的表现。所以这个喜悦是没有间断的。人家知还是不知,你的才华得用还是不得用,不影响你的喜悦。

  我们知道人人身上都有明德,都有本善。我们现在明明德,修本善(回归本善),别人来向我们学习,也不是说我们教给别人什么东西,无非就是别人也能够像我们这样回归自己的本善,明自己的明德,大家一起做圣人,这不是不亦乐乎吗?我们现在没有志同道合的人,也没有关系,要知道整个宇宙本来是一体,根本没有人我的对待。有人、有我这就是二不是一,一体里面哪里能分人我?既然没有人我,又何谈人知不知?当然是不愠。因此在有朋自远方来的时候,我还是学而时习,我还是不亦悦乎;当人不知我的时候,我还是学而时习,我还是不亦悦乎,这叫君子之学。怎么能够因人知不知道我的德行学问而改变我自己的学而时习?如果有改变,这心就不是一心,是二心。二心是妄心,不是真心。君子之学称为实学,是什么?恢复我们真心本性的学问,有知和不知这个分别执着,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谓的君子之学了。

  学,《大学》里讲的,最重要的,讲到最后就是格物。我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要正其心,诚其意,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就是什么?格尽自己的物欲、烦恼、妄想。所以物格而后知致,把自己的妄想烦恼都格掉了,我们真正的良知才能够现前。所以这个学就是致知,时习就是用格物的功夫,学而时习就是格物致知。《大学》里又讲格物之本就是修身。你看《大学》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根本就在于修身。所以这个格物的物,广义上讲,包括宇宙万事万物。这个格是正的意思,让宇宙万事万物都正了。怎么样让宇宙万事万物都正?我的心正了,万物就正。为什么?因为万事万物皆由心现,不出我这一心。心外无物,整个宇宙便是我心。我要正我的心,这就是讲修身。修谁的身?修我的身,不是修别人的身。

  学圣贤之道,最重要是反求诸己,从自己这一身修下去。不能够开始就拿着圣贤之道去衡量别人,看你这个人不符合礼,那个人又很多贪瞋痴慢的习气烦恼,一天到晚看别人的缺点,这就不叫修身。从自己身开始修,这叫格物之本,你叫知本了。你这一身修好,你就能感化多身。怎么感化?这里讲的有朋自远方来,你就能感化,你能与人同乐。那还有一些没有感化的?没感化的是因为我的心还没有诚到极处。「诚之所至,金石为开」,金石都能够感化,何况人心!那我为什么没有感化他人心?因为我诚还没够,所以还要更加努力的反求诸己。所以人不知而不愠,怎么能够怨别人,怨别人不能够敬重我的德行学问?没有反过头来想想,自己的德行学问能不能够堪受别人的敬重?要反求诸己。

  《中庸》上讲,「至诚无息」。至诚心没有停息的,像日月之永恒,像天地这样的永远,这就是君子。君子在《易经》里面讲是大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情,人人有责任,自天子至于庶人都有责任。古人讲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是谁?匹夫是我。天下兴亡,我有责任,这个不关别人的事情,是我的事情。我怎么样能够治国平天下?修身,一味的去修身。不管自己是不是富贵,还是贫贱,我都是一味修身。孔子当年不也就是一个平凡的人吗?因为他能修身,因为他能格物,所以他能成圣人。他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是当时,而且是影响后世,他是万世师表。这就是君子之学。

  所以「学而篇」这第一章意思非常深广。实在讲,《论语》每一章它的意思都是非常深广,要细说,说不尽,我们这里还是概略的说。随着我们的不断的修学,我们境界不断的提升,我们对每一句话的领悟不断的加深,用自己的力行得到真正的体验。好,这一章我们就先讲到此地。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注释出处
[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论语,学而第一
阅读全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全唐诗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全宋词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原文解释翻译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皖ICP备1601100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