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战守策》,苏轼散文名篇。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积极实行变法,苏轼因政见不合,自请外调,在杭州等地任地方官。宋仁宗嘉祐年间,苏轼就向朝廷进献了《教战守策》,根据当时战争必不可避免的形势,建议早做准备,以免发生不测之患。全文从常见的事实中翻新出奇,从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得出意料之外的结论,文笔在自然流畅中又富于波澜起伏,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
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销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是以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此不亦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欤?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怨,然熟与夫一旦之危哉?
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以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注释]
1.豢:(huàn)安养
2.刈:(yì)
3.钝眊:(mào)迟钝,昏聩
4.微:衰弱
5.平居:平日,平素
6.渍:浸泡
7狎:亲近
8毒:危害
9.重屋:重檐的高屋
10.袭裘:加穿皮衣
11.御盖:用伞。盖,伞
12.狃:习惯
13.出身:投入,献身
14.行阵:军队
15.节:节度
16.挠:扰乱,阻挠
17.陵压:欺压
18.明:明白
19都试:汉制,每年秋八月,各郡太守、都尉召集所属部队在郡府所在地作军事演习,进行考试。
20从事:办事。
21扰:困扰。一作“悚”,恐惧。
22果:果真。不教之民:指未经过军事训练的百姓。
23陵压:欺压。陵,欺侮。
24敌:匹敌,指对手。折:挫,压下,打掉。
25际:界限。
阅读训练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 果:究竟
B.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 乘:趁着,趁(机)
C.天不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 渐:渐渐
D.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 邀:要挟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B.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木欣欣以向荣
D.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1.下列句子中能够说明作者主张保持练兵原因的句子的是( )
①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②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
③则其为患必有不测
④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
⑤战者,必然之势也
⑥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作者举出先王和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太平时期也不可废弃武装的观点。
B.作者认为朝廷和西、北方面的强敌迟早会有一战,所以主张要保持武装力量。
C.作者认为当有战争时会出现让未受过训练的百姓作战的情况,所以应该从现在开始向各行业的人传授军事知识,甚至是盗贼,也要将他们收服,传给他们击战技术。
D.按照作者的观点,当时的士兵欺压百姓,骄傲蛮横,是因为他们自恃只有他们懂得作战。所以如果全国习兵,也可以灭掉这些人的嚣张气焰。
13.用“/”把第Ⅰ卷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
遇者见四方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3分)
②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3分)
参考答案
9.C 渐:逐步(训练),此题可由词性推断出来。
10.C (“以”都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A 表转折/定语后置标志;B 构成名词性词组/语气助词“呢”;D定语后置标志/主谓之间不译)
11.D (②是作者所说的“腐儒”的观点/④是具体的做法/⑥是作者假设的仓促作战时的情形。)
12.C (并不是教盗贼击战技术,“司盗者”意思是缉捕盗贼的差役。)
13.遇者见四方无事 / 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 / 此亦不然矣 / 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 /岁以百万计
14.⑴奉送的财物是有限的,而索求财物的人是无满足的,这种形势必然导致战争。(大意1分,“之”1分,“厌”1分)
⑵没有战争时召集百姓进行训练,虽然有些小的恐慌,可是跟突然让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上战场的危险相比,又怎么样呢?(大意1分,“无故”1分,“孰与”1分)
二:
24.对“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如果现在不为它谋划,今后就会有不可挽救的危险了。
B.即使今天不被别人算计,将来还会有不可救药的时候。
C.假如今天没有制定计划,今后就不会有来救你的人了。
D.如果现在不为它考虑,今后别人想来挽救也来不及了。
25.文章第二段[甲]、[乙]、[丙]三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2分)
A.乃故乃 B.既则则C.虽乃则D.以因而
26.文章第二段中“迂儒”的“迂”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27.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的主旨。(2分)
28.简析第三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3分)
【参考答案】
24.A
25.B
26.盲目效仿古代,要求去兵显礼,却未结合当下实际考虑造成的后果。
27.居安思危
28.内容上从唐朝治乱到宋朝国情,有所延伸;从回顾历史到关注现实,更有针对性。结构上首尾呼应,再次强调居安思危的观点,突出忧患意识。
[评析]
本文的议论就是从常见的事实中翻新出奇,从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得出意料之外的结论,文笔在自然流畅中又富于波澜起伏,有较强的力度和感染力。
此篇不见于原本古文观止。校以四部丛刊影宋版《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十七。
译文
现在人民的祸患究竟在哪里呢?在于只知道安乐却不知道危难,能享受安逸却不能劳累吃苦。这种祸患现在看不出来,但是将来会看出的。现在不给它想办法,那以后就有无法挽救的危险了。
从前先王知道军备是不可以放弃的,所以天下虽然太平,(也)不敢忘记战备。秋冬农闲的时候,召集人民打猎借此教练武事,教他们学习前进、后退、跪下、起立的方法,使他们的听觉和视觉习惯于钟鼓、旗帜(这些军队的号令)之间而不迷乱,使他们的心意适于攻打杀戮的情形而不致恐惧。因此即使有盗贼的事件发生,而人民也不会惊恐溃乱。
等到后代,采用迂腐的儒生建议,把解除军备当做君王的英明措施,天下既然安定了,就把装备武器收藏起来。几十年以后,装备武器都败坏了,人民一天一天地习惯于安乐生活;一旦忽然传来盗贼的警报,就彼此惶恐,传布谣言,不战就逃跑了。(唐)开元、天宝年间,天下难道不是很安定吗?就是因为那时人民习惯于太平生活的快乐,经常生活在酒食游戏里面,那坚强的意志和勇气逐渐减少以至于衰颓,(筋肉)萎缩僵化而振作不起来,因此小小的安禄山一旦乘机作乱,四方的人民就象鸟兽奔窜一样,求作囚犯和俘虏还来不及;国家分裂,而唐王朝当然因此而衰弱了。
我曾试着论述这个问题:天下的形势譬如人的整个身体。王公贵人用来保养身体的措施,难道不是很周全吗?而他们平日常常由于病多而苦恼。至于农夫平民,终年勤劳辛苦却未曾生病。这是什么原因呢?天气和季节的变化,这是产生疾病的原因。农夫平民,夏天最热的时候奋力耕作,冬天极冷的时候还在野外劳动,他们的筋骨经常冒着烈日严寒,肌肤被雨雪霜所浸渍,使得他们轻视霜露,不畏风雨,所以寒冬炎暑不能够给他们造成病害。现在王公贵人住在高大深邃的房屋里,出门就坐车子,刮风就如穿皮衣,下雨就打着伞,凡是用来预防疾患的工具无不应有尽有;畏惧风雨寒暑有些太严重了,保养自己的身体也有些太过分了,稍不注意,寒暑就侵入身体了。因此,会保养身体的人,使自己身体能够安逸又能劳动,慢步快走活动操作,使自己的四肢习惯于寒冬炎暑的变化;然后可以使身体强健有力,经历艰险而不受伤害。人民也是如此。现在太平的时间长了,天下的人骄气懒惰脆弱,就象妇女小孩不出内室的门一样。谈论起打仗的事情,就吓得缩着脖子大腿发抖;听说盗贼的名字,就掩住耳朵不愿意听。而且士大夫也不曾经说起战争,认为这是生事干扰人民的生活,露了苗头不可以让它再发展:这不也是畏惧太严重而保养得太过分了吗?
再说天下本来就有意想不到的祸患。愚昧的人看到四面八方太平无事,就认为变故无从发生,这也是不对的。现在国家用来奉送给西夏、契丹的财物,每年的财物,每年以百万来计算。奉送的财物是有限的,而索求财物的人是无满足的,这种形势必然导致战争。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从我方开始,便从敌方开始,不发生在西方,便发生在北方;所不知道的,只是战争的发生有早有迟有远有近,总之,战争是不可能避免的。国家如果免不了用兵,而用兵不凭着逐步训练,却使人民从安乐太平的环境中,一下子投身军队走向生死决斗的战场,那他们的祸患必定有不可估计的危险。所以说,天下的人民只知道安乐而不知道危险,能够安逸而不能劳累吃苦,这是臣所认为的最大的祸患。 臣想使士大夫崇尚军事的勇敢,讲述演习兵法,对在官府服役的平民,教他们学会列队布阵的法度,对那些负责缉捕盗贼的差役,教授给他们扑击刺杀的方法。每年年底就集合在府城里,象古代考试武艺的办法,评定胜负,有赏有罚;等实行的时间长了,就又按照军法部署办事。然而议论的人(持不同意见人)一定认为无故调动人民,又用军法困扰,那百姓将会不安定;可是臣认为这才是安定人民的好办法。国家果真不能去掉战争,总有那么一天将驱使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去作战。平时召集百姓进行训练,虽然有些小的恐慌,可是跟突然让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上战场的危险相比,又怎么样呢?
现在国家驻扎在地方上的军队,骄横又有怨言,欺压百姓,向他们的上司邀功,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天下懂得作战的只有他自己罢了。假如使一般百姓都对军事熟习,他们知道还有对手存在,那么一定能够打破他们的坏主意又压下他们的骄气。利和害的界限,难道不是很明白吗?
创作背景
北宋王朝到了仁宗赵祯时期,在承平的帷幕背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迅速地深刻化、尖锐化。内部的农民起义,一年多一年,一伙强一伙;外边的西北二虏(夏、辽)气焰嚣张,不时内犯。很显然,如不改弦易辙,小朝廷很快便要土崩瓦解的。于是,统治阶级当中一些较能正视现实、深谋远虑的人,便不断提出革新政治以自救的主张与要求。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就是这种趋势下的产物。年轻的苏轼,很快地也投身于这个浪潮中了。仁宗嘉祐六年(1061),二十五岁的苏轼应“制科”考试时所作的《进策》二十五篇(包括《策略》五篇、《策别》十七篇、《策断》三篇),就集中地表现了苏轼的这种政治思想。
《教战守策》乃《策别》中的一篇,旨在论述他教民于平时练习战守之事,以防边患的意见。
赏析
文章首段,单刀直入,提出问题,并指出了它的严重性:当今之严重危险,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亦即不习战守之事;如果不早为之计,到一发而不可收拾时,见兔顾犬,就来不及了。
劈头先逆写后患,大声一呼,以悚动视听,引起人们的注意,下边再论述申说为什么“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平时不习战守之事,其危害竟苏轼论文,十分重视艺术上的多样化与创造性,而反对黄茅白苇,弥望
如一(《答张文潜》),他的创作也大致实践了他的这一主张。他不曾从理论上去剖析,而是援引一些历史事实来证明。先王归制,“天下虽平,不敢忘战”,所以平时常教民讲武,“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后世则用“迂儒之议”,“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因而,“卒有盗贼之变,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两种作法,两种结局,孰得孰失,较然可知。下边再证以唐代的安史之乱:朝廷偃武修文,人们安于太平之乐,故而安史一举兵作乱,大家都惊骇恐惧,无所措其手足,李唐帝国也从此一蹶不振了。至此,忘战去兵之非是,习战讲武的必要,为事实所证明,无可怀疑了。
事实固然如此,然而其所以然的道理又是什么呢?第三段接着便申论此意。不过,他仍不是从理论上去推求,而又是以生动、贴切的比喻来阐说的。农夫小民,锻炼有素,故而“寒暑不能为之毒”;王公贵人,“养之太过”,反倒“小不如意,则寒暑人之矣”。可知,勤苦力作才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夫民亦然”四字,一笔勒回本题。居安念危,处逸能劳,才能御敌卫国,这些意思,作者虽未再明说,但读者都可得之于言外。以下,切指时事,应首段起首四句。当今生民,不习战守,士大夫又未尝言兵,“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一遇仓促事变,将何以卫国御敌?
第四段,根据当时民族矛盾的形势进行分析,指出其势必至于战,用兵必不可免。用兵既不可免,而朝野上下又厌言兵革,不习战守,“则其为患必有不测”之理,就昭然若揭,而教民战守之绝对必要,也就更无可怀疑了。此处又与首段后四句遥相呼应,布局极其精严,脉络十分清楚。
以下水到渠成,顺手扼要地提出了他教民战守的具体办法,并趁便驳斥了“议者”“无敌而动民”,“民将不安”的说法之不达于理,最后又附带指出:民习于兵,将于折“天下屯聚之兵”的骄横之气,总见教民战守,利莫大焉。
有此二段,文章亦更觉神完气足。
就如何把论文写得更活泼生动些这点而论,只要我们善于咀嚼消化,举一反三,这篇文章的技巧无疑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天下虽平,不敢忘战”,居安思危,能逸能劳,方可以御不测之患,因而主张平时教民习战讲兵,这种思想对我们有无启示、借鉴意义,有无用处呢?
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不过,要经过批判、分析,要“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而不能把作者这一思想原封不动地搬来,否则,囫囵吞枣,生吞活剥,非徒无益,且将有害。
作者在《策别叙例》中说“臣闻为治者,有先后,有本末。响之所论者,皆当今之所宜先,而为治之大要也。若夫事之利害,计之得失,臣请列而言之”。可见,他之所以劳心苦虑地写这二十五篇《进策》,原本为赵宋王朝的统治设想、献策的。这篇《教战守策》当然也不例外,文中,作者所忧心焦虑的不测之患,其基础与核心乃是赵宋政权之能否维持与巩固。在统治阶级内部,有一部分人是这个阶级的思想家,“这是它的积极的、善于概括的思想代表者,他们把制造这个阶级关于自身的幻想作为自己生计的主要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苏轼正是赵宋王朝统治阶级的这种思想代表者。
由于他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代表者,因而,在他“教战守”这一思想上就必不可免地要打上统治阶级的烙印。
首先,他说:在太平之世,“人民日以安于快乐”,甚而“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因而,“其刚心勇气,消耗钝眊,瘘蹶而不复振”。我们知道,在任何封建时代的所谓太平盛世里,无论汉代的文、景之治,还是唐朝的贞观、开元之时,人民的处境,不过是能比较安稳地做个奴隶而已。安稳固然安稳,但终究不过是个奴隶。“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这才是他们生活面貌比较真实的写照。因而,其不习兵革、战守的事是有的,而其所谓“安于佚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者,自始迄终,就从未有过;所谓“其刚心勇气,消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的现象,当然就更无从产生了。这,显然是对所谓封建盛世里人民的面貌的歪曲。
他又说:“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闺门。”当时的情况,又何尝是这样的呢?宋王朝开国后,一贯奉行的政策是,对内“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财配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赵翼:《廿二史剳记》卷二五《宋制禄之厚》);对民族敌人,则由“奉子如骄子”而“敬之如兄长”,而“事之如君父”(杨有仁编杨慎《太史升庵全集》卷四八)。因而,“产业家家坏,诛术岁岁新”(李觏《村行》诗)。“春秋生成一二倍,天下三分二分贫”(张泳《悯农》诂)。致使还在宋太宗时,王小波、李顺就喊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辈均之”的口号,在蜀中起义了(《宋史》卷二七六《樊知古传》、沈括:《梦溪笔谈》卷二五)。从此,农民的革命斗争就彼伏此起,直未间断。由此可知,当时的所谓“治平”,不过是一种畸形的,表面的现象。处在这等统治下的人民,能“骄惰脆弱”么?又能“不出于闺门”么?显然也是对当时人民面貌的歪曲。之所以会这样,无疑是和作者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与偏见分不开的。实际上,“安于使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骄惰脆弱”的只是封建统治阶级,而人民则向来不但刻苦勤劳,而且具有传统的革命精神。
其次,正因为作者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无法认清,也不愿承认人民伟大的精神面貌,所以也就不可能充分信任与组织、调动人民的力量。“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庶人之在官者”,指被调进官府供役使的勤杂;“役民之司盗者”,指抽来缉捕盗贼的差役。讲了好久教民战守之重要,但其教授、动员面却小得如此可怜,杯水车薪,这又能济得多少事呢?如果把全体人民调动起来,武装起来,实行“全民皆兵”,那必将有效地打击民族敌人的侵略气焰,保卫祖国、人民的安全。但同时,他们也必将有效地打击阶级敌人所强加于他们的专制统治,捍卫自己的利益,这岂不意味着致封建统治阶级于死地吗?他们怎么能自掘坟墓呢?
那么,上述的前后参差的现象就很容易理解了。“叶公岂是好真龙”!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态度,总是这样矛盾、可笑的。
以上所说的,都是需要我们经过分解予以抛弃的糟粕,排除了这些杂质,才能吸取到对我们真正有益处、有作用的东西。
83年猪女40岁后命运开始好,40岁的猪命最好
4-2983属猪的人十年大运
4-2983属猪的一生婚姻外遇
4-291947年的猪寿终是哪年
4-291959年属猪的是什么命,属猪人运势好不好
4-291971年猪十年大运预测
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