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国学经典
四书五经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诗人大全
成语大全
周易
八字命理
论语
四大名著
搜索
首页
国学
古诗词
诗人
名句
成语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对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奠定有深远的影响。相传是黄帝与岐伯、雷公、伯高、俞跗、少师、鬼臾区、少俞等多位大臣讨论医学的记述,在四库全书中为子部医家类。《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生僻字 233个 黄帝内经生字合集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素问·五藏生成论篇第十
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素问·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素问·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素问·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素问·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素问·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
素问·刺热篇第三十二
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素问·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素问·疟论篇第三十五
素问·刺疟篇第三十六
素问·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
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素问·腹中论篇第四十
素问·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素问·风论篇第四十二
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
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
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
素问·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素问·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素问·脉解篇第四十九
素问·刺要论篇第五十
素问·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素问·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
素问·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素问·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素问·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素问·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素问·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
素问·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素问·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素问·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素问·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素问·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素问·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素问·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素问·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素问·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素问·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素问·解精微论八十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第一
灵枢·本输篇第二
灵枢·针解篇第三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第四
灵枢·根结篇第五
灵枢·寿夭刚柔篇第六
灵枢·官针篇第七
灵枢·本神篇第八
灵枢·终始篇第九
灵枢·经脉篇第十
灵枢·经别篇第十一
灵枢·经水篇第十二
灵枢·经筋篇第十三
灵枢·骨度篇第十四
灵枢·五十营篇第十五
灵枢·营气篇第十六
灵枢·脉度篇第十七
灵枢·营卫生会篇第十八
灵枢·四时气篇第十九
灵枢·五邪篇第二十
灵枢·寒热病篇第二十一
灵枢·病狂篇第二十二
灵枢·热病篇第二十三
灵枢·厥病篇第二十四
灵枢·病本篇第二十五
灵枢·杂病篇第二十六
灵枢·周痹篇第二十七
灵枢·口问篇第二十八
灵枢·师传篇第二十九
灵枢·决气篇第三十
灵枢·肠胃篇第三十一
灵枢·平入绝谷篇第三十二
灵枢·海论篇第三十三
灵枢·五乱篇第三十四
灵枢·胀论篇第三十五
灵枢·五癃津液别篇第三十六
灵枢·五阅五使篇第三十七
灵枢·逆顺肥瘦篇第三十八
灵枢·血结论篇第三十九
灵枢·阴阳清浊篇第四十
灵枢·阴阳系日月篇第四十一
灵枢·病传篇第四十二
灵枢·淫邪发梦篇第四十三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第四十四
灵枢·外揣篇第四十五
灵枢·五变篇第四十六
灵枢·本藏篇第四十七
灵枢·禁服篇第四十八
灵枢·五色篇第四十九
灵枢·论勇篇第五十
灵枢·背俞篇第五十一
灵枢·卫气篇第五十二
灵枢·论痛篇第五十三
灵枢·天年篇第五十四
灵枢·逆顺篇第五十五
灵枢·五味篇第五十六
灵枢·水胀篇第五十七
灵枢·贼风篇第五十八
灵枢·卫气失常篇第五十九
灵枢·玉版篇第六十
灵枢·五禁篇第六十一
灵枢·动输篇第六十二
灵枢·五味论篇第六十三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第六十四
灵枢·五音五味篇第六十五
灵枢·百病始生篇第六十六
灵枢·行针篇第六十七
灵枢·上隔篇第六十八
灵枢·忧患无言篇第六十九
灵枢·寒热篇第七十
灵枢·邪客篇第七十一
灵枢·通天篇第七十二
灵枢·官能篇第七十三
灵枢·论疾诊尺篇第七十四
灵枢·刺节真邪篇第七十五
灵枢·卫气行篇第七十六
灵枢·九宫八风篇第七十七
灵枢·九针论篇第七十八
灵枢·岁露论篇第七十九
灵枢·大惑论篇第八十
灵枢·痈疽篇第八十一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癖为痔;因而大饮,则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
黄帝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
帝曰: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
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类火,其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藏六府,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
帝曰:愿闻三阴。
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
阴阳(雩重chòng)(雩重chòng),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脉有阴阳,知阳者知
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
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㾓 [yùn];其传为索泽,其传为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萎易,四肢不举。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阴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
结阳者,肿四支。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阴少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澼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俱搏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
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帝曰:请遂闻之。
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
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何如?
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
帝曰:平气何如?
岐伯曰:无过者也。
帝曰:太过不及奈何?
岐伯曰:在经有也。
帝曰:何谓所胜?
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
帝曰:何以知其胜?
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
帝曰:有不袭乎?
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
帝曰:非常而变奈何?
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
帝曰:脏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
心之和、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五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台者死,赤如血者死,白
色味当五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
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冥耳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五藏相音可以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
黄帝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瘘厥寒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
岐伯对曰:往石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
帝曰:善。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
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
帝曰:愿闻要道。
岐伯曰: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逆从倒行,标本不得,亡
帝曰:余闻其要于夫子矣!夫子言不离色脉,此余之所知也。
岐伯曰:治之极于一。
帝曰:何谓一?
岐伯曰:一者因问而得之。
帝曰:奈何?
岐伯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帝曰:善。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
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
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
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
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
岐伯曰:神不使也。
帝曰:何谓神不使?
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
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
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
黄帝问曰:余闻揆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岐伯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
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
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
搏脉痹躄,寒热之交。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孤为逆,虚为从。行奇恒之法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
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
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上,甚者传气,间者环也。夏刺络俞,见血而止
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春刺秋分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堕;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
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
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疭,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
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
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
臂多青脉,曰脱血。尺脉缓涩,谓之解惰,安卧。脉盛,谓之脱血。尺涩脉滑,
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
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风热而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
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
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不上不下
平肝脉来,弱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
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病脾脉来,实而盈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
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
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
帝曰:善。夏脉如钩,何如而钩?
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
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
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欬唾,下
帝曰:善。秋脉如浮,何如而浮?
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
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
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欬,
帝曰:善。冬脉如营,何如而营?
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
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㑊[yì],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
帝曰:善。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
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
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
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
帝曰:恶者何如可见。
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
黄帝曰: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䐃[jiǒ
急虚身中卒至,五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如堕溺,不可为期。其脉绝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黄帝曰:见真藏曰死,何也。
岐伯曰: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
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
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
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
帝曰:愿闻五实五虚。
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
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
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
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
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
帝曰:何谓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
帝曰:以候奈何?
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
帝曰:决死生奈何?
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
帝曰:冬阴夏阳奈何?
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
岐伯曰: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太阳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阳明藏
帝曰:太阳藏何象。
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
帝曰:少阳藏何象。
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藏者,滑而不实也。
帝曰:阳明藏何象。
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藏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㶼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盳盳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
五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
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
五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藏之脉。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
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
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
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
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
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
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
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
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
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
帝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
岐伯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
帝曰:妙乎哉论也。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
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
帝曰:何谓神?
岐伯曰: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经
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
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
帝曰:候气奈何?
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
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藏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
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帝曰:虚实何如?
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藏皆如此
帝曰:何谓重实?
岐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之?
岐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治之,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夫
帝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何如?
岐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
帝曰:经虚络满,何如?
岐伯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帝曰:治此者奈何?
岐伯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帝曰:何谓重虚?
岐伯曰: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
帝曰:何以治之?
岐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恇然。脉虚者,不象阴也。如此
帝曰: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
岐伯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
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
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
帝曰:其形尽满何如?
岐伯曰: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如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
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
岐伯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
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
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
帝曰:肠澼便血何如?
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
帝曰:肠澼下白沫何如?
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
帝曰:肠下脓血何如?
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
帝曰:肠澼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
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藏期之。
帝曰:癫疾何如?
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
帝曰:癫疾之脉,虚实何如?
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
帝曰:消瘅虚实何如?
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帝曰: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输;秋亟治六府;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
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少阴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员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隔塞闭绝,
黄帝曰:黄疸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藏不平,六府闭塞之所生也。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
岐伯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
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
岐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
帝曰:善。其恶火何也?
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
帝曰:其恶人何也?
岐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
岐伯曰:厥逆连藏则死,连经则生。
帝曰:善。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
岐伯曰:四支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支实,实则能登高也。
帝曰:其弃衣而走者,何也?
岐伯曰: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
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
岐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
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
帝曰:善。治遗奈何?
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热当何禁之?
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
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
帝曰:五藏已伤,六府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俛仰,腹满泄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欬,痛走胸膺
肾热病者,先腰痛胻痠,苦喝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痠,足下热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
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热病始手臂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
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鬲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
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
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
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
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帝曰:劳风为病何如?
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
岐伯曰:以救俛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胕[fū]痝[máng]然,壅害于言,可刺不?
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
帝曰:其至何如?
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
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
帝曰:何以言?
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
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
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帝曰:人有四支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
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支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
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
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
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
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
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
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
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
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
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
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此令
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
岐伯曰: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著,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
帝曰:善。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
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气入,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
岐伯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
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
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
岐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
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
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其但
帝曰:夫经言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
岐伯曰:经言无刺熇[hè]熇[hè]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岐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
岐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府,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
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
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藏?
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
帝曰:瘅疟何如?
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
黄帝问曰:五藏六府,寒热相移者何?
岐伯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肝移热于心,则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肺移热于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小肠移热于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对曰: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
帝曰:何以异之?
岐伯曰:肺咳之状,而咳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则心痛,喉中介介如
帝曰: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岐伯曰: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
岐伯曰: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
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
帝曰:愿闻人之五藏卒痛,何气使然?
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
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
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
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
寒气客于五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
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何?
岐伯曰:五藏六府,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
帝曰:扪而可得奈何?
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
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
岐伯对曰:名为鼓胀。
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
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
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
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
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
岐伯曰:以四乌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
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
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鬲,侠胃脘内痈,此久病也,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䯒[héng] 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
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石药发瘨,芳草发狂。夫热中
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
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
岐伯曰:夫热气慓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
帝曰:善。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
岐伯曰:名厥逆。
岐伯曰:灸之则瘖,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
岐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瘖,石之则阳气虚,虚则
帝曰:善。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
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
岐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
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
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䯒[héng] 前三痏,上下
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
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在腨踵鱼腹之外,循之累
解脉令人腰痛,痛引肩,目然,时遗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郄外廉之横脉出
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
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
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腨下间,去地一尺
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刺直阳之脉
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䀮[huāng]䀮[huāng]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
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
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
腰痛侠脊而痛至头,几几然,目䀮[huāng]䀮[huāng]欲僵仆,刺足太阳郄中出血。
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上热,刺足太阴;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大便难
腰痛引少腹控䏚[miǎo],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两髁胂上。以月生死为痏数,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
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眥,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
风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
帝曰:五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
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pěng]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tái],隐曲不利,诊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䐜[chēn]胀,食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
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
帝曰:内舍五藏六府,何气使然?
岐伯曰: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
凡痹之客五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入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帝曰:其客于六府者何也?
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府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曰:五藏有俞,六府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
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
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
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
黄帝问曰:五藏使人痿何也?
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
帝曰:何以得之?
岐伯曰:肺者,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
帝曰:何以别之?
岐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
岐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
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
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盛则足下
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
岐伯曰: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盛,则从五指至膝上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
岐伯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
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
岐伯曰: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
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
岐伯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
帝曰:善。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
岐伯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xuàn] 仆;阳明之厥,则癫
太阴厥逆, 䯒[héng]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
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
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
帝曰:善。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
岐伯曰: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
岐伯曰:肺者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论在《奇恒阴阳》中
帝曰: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然病主安在?
岐伯曰: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四时,左脉浮而迟,此逆四时,在左当主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之病也。
帝曰:善。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
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
岐伯曰:生于阳也。
帝曰:阳何以使人狂?
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
帝曰:何以知之?
岐伯曰: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
岐伯曰:夺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铁洛
帝曰:善。有病身热解墯,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酒风。
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
所谓深之细者,其中手如针也,摩之切之,聚者坚也,博者大也。《上经》者,
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此为何也?
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
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
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
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
岐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
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
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
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谓得五有余二
帝曰:何谓五有余二不足?
岐伯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之气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今外得
帝曰: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
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
帝曰:有病痝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
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
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肺之雍,喘而两胠满;
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雍,脚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䯒[hé
心脉满大,痫瘛筋挛;肝脉小急,痫瘛筋挛;肝脉骛,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瘖
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
肾肝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并虚为死,并小弦欲惊。
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
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二阴急为痫厥,二阳急为惊。
脾脉外鼓,沉为肠澼,久自已。肝脉小缓为肠澼,易治。肾脉小搏沉,为肠澼下
胃脉沉鼓濇,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瘖舌
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脉来悬钩浮为常脉。
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
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脉至如
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五藏菀熟,寒热独并于肾也,如
太阳所谓肿腰脽[shuí]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
少阳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
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
太阴所谓病胀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故曰病胀;所谓上走心为
少阴所谓腰痛者,少阴者,肾也,十月万物阳气皆伤,故腰痛也。所谓呕咳上气
厥阴所谓颓疝,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三月阳中之阴,邪在中,故曰颓疝
黄帝问曰:愿闻刺要。
岐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
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淅淅然寒慄。
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
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
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
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
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胻酸,体解㑊[yì]然不去矣。
黄帝问曰:愿闻刺浅深之分。
岐伯对曰: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
帝曰:余未知其所谓,愿闻其解。
岐伯曰: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
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伤肉也。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
黄帝问曰:愿闻禁数。
岐伯对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肾,六日死,其
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刺头,中脑户,入脑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
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刺膝髌出液,
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刺阴股下三寸
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
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
帝曰:如何而反?
岐伯曰: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
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
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入实者,左手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
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
帝曰: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
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
阴刺,入一傍四处。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藏,迫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藏,
病在少腹有积,刺皮(骨盾)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侠脊两傍四椎间,刺两髂季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
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
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刺之虚脉,视分尽热,病已止
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刺诸分诸脉,其无
病风且寒且热,炅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理络脉;汗出且寒且热,三日一刺
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
黄帝问曰: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别
岐伯对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
少阳之阳,名曰枢持,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络盛则入
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络盛则入
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络盛则入
心主之阴,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络盛则入
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络盛则入
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
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
帝曰:经之常色何如?
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
帝曰: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
岐伯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
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窘乎哉问也!其非圣帝,孰能穷其道焉!因请溢意尽言其处
帝捧手逡巡而却曰:夫子之开余道也,目未见其处,耳未闻其数,而目以明,耳
岐伯曰:此所谓圣人易语,良马易御也。
帝曰:余非圣人之易语也,世言真数开人意,今余所访问者真数,发蒙解惑,未
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请言之,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上纪者
藏俞五十穴,府俞七十二穴,热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头上五行行五,五
帝曰:余已知气穴之处,游针之居,愿闻孙络谿谷,亦有所应乎?
岐伯曰: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荣卫,荣卫稽留,
帝曰:善。愿闻谿谷之会也。
岐伯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谿,肉分之间,谿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
帝乃辟左右而起,再拜曰:今日发蒙解惑,藏之金匮,不敢复出,乃藏之金兰之
岐伯曰: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
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两眉头各一,入发至项三寸半,傍五,相去三寸,
足少阳脉气所发者六十二穴:两角上各二,直目上发际内各五,耳前角上各一,
足阳明脉气所发者六十八穴:额颅发际傍各三,面鼽骨空各一,大迎之骨空各一
手太阳脉气所发者三十六穴:目内眥各一,目外眥各一,鼽骨下各一,耳郭上各
手阳明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项上各二,大迎骨空各一,柱骨之会各
手少阳脉气所发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眉后各一,角上各一,下完骨后各一
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八穴:项中央二,发际后中八,面中三,大椎以下至尻尾及傍
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膺中骨陷中各一,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
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侠鸠尾外各半寸至齐寸一,侠齐下傍各五分至横骨寸一
足少阴舌下,厥阴毛中急脉各一,手少阴各一,阴阳蹻各一,手足诸鱼际脉气所
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
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
大风汗出,灸譩譆,譩譆在背下侠脊傍三寸所,厭之,令病者呼譩譆,譩譆应手
从风憎风,刺眉头。失枕,在肩上横骨间。折,使榆臂,齐肘正,灸脊中。
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刺譩譆。
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间。
鼠瘻,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营。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冲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
蹇,膝伸不屈,治其楗。坐而膝痛,治其机。立而暑解,治其骸关。膝痛,痛及
辅骨上,横骨下为楗,侠髋为机,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骸下为辅,辅
水俞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菟上两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
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视背俞陷者灸
下一页
国学推荐
难经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英文版 The Art Of War
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英文版 The Tao-te Ching
三十六计
鬼谷子
本草纲目
黄帝内经
世说新语
菜根谭
庄子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韩非子
弟子规
易传
伤寒论
了凡四训
唐诗三百首
古诗词鉴赏大全
古诗三百首大全
宋词三百首
先秦诗人
古诗词考题
古诗十九首
两汉诗人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小学古诗大全
魏晋诗人
小学文言文大全
南北朝诗人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初中古诗大全
隋代诗人
初中文言文大全
唐代诗人
楚辞
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