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哥带你一起学习曾国藩智慧》
第五讲、坚守清廉,曾国藩穷京官的拮据痛苦生活
每天记住一条曾国藩家训箴言(第五天):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做事要有耐心,持之以恒)
一、当官也贫穷
尽管曾国藩官路坦途,他的财运可一直不太好。全年工资收入相当于两万五千元,每个月收入两千零八十元,全家都要靠这点钱吃饭。
偏偏曾国藩还是个官,为了配上他的官职,花销少不了。
曾国藩进京做官前,曾去看望他两个舅舅。大舅年过花甲,却还住在山洞,靠卖菜为生,过着半野人的生活。二舅好一点,有三幢茅草屋,但全都是摇摇欲坠,也好不到哪里去。
二舅给曾国藩送行,送了好几十里路,非常舍不得自己这个外甥,并对他说,如果有一天曾国藩当上了什么县令,还希望他能接自己过去做伙夫,改善一下生活。
然而,曾国藩当了五年官,收到家中来信,说他的二舅已经去世了,是死于贫病,活活穷死的,而直至他去世,曾国藩都没有余钱接二舅来京城当个伙夫。
道光二十二年,曾国藩和自己的仆人陈升大吵了一架,为什么呢?陈升嫌曾国藩家太穷,已经好几个月没有发工资,怒而卷铺盖另攀高枝去了。曾国藩为此还写了一首诗——《傲奴诗》记录这事。
二、当京官难,当清官更难!
曾国藩进京做官以后,不仅没有想象中的富有,还面临着艰难的经济处境,到底是哪几个方面的开销使他身陷囹圄呢?
1. 交了房租就赤字
曾国藩身为京官,不能和平民百姓同处一个屋檐下,他只好租下了一个中等大小的四合院,虽然有18间房,一大家子住进去仍显得有几分拥挤。
年租金是160两白银,他的年俸才125两,光这一项支出就已经入不敷出了。
2. 社交应酬是个大坑
在清代,礼很重要,不管是随份子还是请客吃饭,都少不了花银子,京官平时比较清闲,有事没事大家聚在一起吃个饭,饭局正是建立人际关系网络的好机会,也是为自己在官场的发展打基础,所以免不了。
3. 官服还得靠租
曾国藩是个很节俭的人,据传,他最好的衣服是一件天青色的缎子马褂,只有在上朝和正月初一的时候才穿,穿好了赶紧叠起来放进箱子里,过了三十年还是一样新。
很遗憾,这只是个传说,曾国藩虽然节俭,但在穿上并没有省钱,他来京城第一年,就花了相当于现代的10万元来买衣服,因为这也是朝廷的要求,京官的官服不仅质地要好,朝珠和帽子上还要带宝石,买官服虽然是公务支出,但国家不给报销,因此,在京官中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是买不起官服。
买不起怎么办?租!京城街边都是租官服的店铺。
电视剧里,我们看皇帝喜欢哪个人,就会说:赏穿黄马褂,赏戴二眼花翎!观众听了,都以为皇帝这一声下去,太监就去找衣服找花翎直接赐给受赏人了,实际上压根没这好事。
皇帝赏赐的只是一个穿黄马褂、戴二眼花翎的资格,你有了这资格,还得自己花钱添置,二眼花翎要卖100多两,也是不给报销的,所以说清代皇帝很鸡贼。
4. 车马费也不给报销
在清代,即便是宰相也报销不了交通费,但却有规定,什么级别的官得坐什么级别的车,高级的官可以坐八抬大轿,一年得花800两白银。
为什么这么贵呢?因为你要雇佣16个轿夫,皇帝在圆明园上班,抬过去也得十几里路,来回就得雇两班,换下来的那班轿夫呢,还不能让他们跟在身后走,得另外准备一辆大车,雇一个车夫再买两匹骏马拉车,轿夫就坐在里面休息。
那曾国藩为什么不走路呢?当时的北京气候不好,一刮风就到处飞沙走石,一下雨就遍地泥泞,曾国藩只好花钱租车,一年也得花个几十两。
5. 家中还有好几口
除开以上四点花销,曾国藩还得养活一家老小,买米买面买油买菜,都是钱。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一年共计花了620两白银,全年就125两收入,赤字495两,相当于在北京做官一年就赔了将近十万人民币。
但这种程度的赤字在京官中,纯属常态,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别人是什么情况。
三、进京做官财政压力真的大
曾国藩入不敷出如此严重,其他京官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家里有钱的,在做京官前,都会向家里要一大笔银子,也就应付过去了。
可曾国藩真不是什么富二代,他进京前,竟然也从家里带了1500两白银,这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全是他用拜客的方式,自筹来的。
曾国藩中了进士以后,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走遍湖南全省三千里路,拜了将近两千户人家,除了亲朋好友,所有的知府知县,甚至所有姓曾的人家,他都跑了一遍,跑去干嘛呢?要钱。
之前说了在清代,礼仪是很重要的,曾国藩就是去要贺礼的。总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筹到了1500两白银,可惜在京城花销真的大,到第三年就已经开始欠外债了。
曾国藩为了做圣人,不惜写家书立誓拒绝一切灰色收入,没钱就借。借款逐年累积,总共欠了1000多两,直到他做了两江总督,才算还清。
在曾国藩的日记里,多次提到他为钱所苦,连做梦都梦见别人发横财,他很是羡慕嫉妒恨了一番。
醒来后,曾国藩颇为苦恼,怎么自己要做圣人,还整天惦念着这些世俗之物?
但在我看来,这并不能证明曾国藩有多卑劣,只能证明清代的俸禄制度有多不合理,让他这样的廉明清官为生活所苦,却让心术不正的贪官有了可趁之机。
四、曾国藩的金钱观
一个人内心深处的追求,奠定了他的金钱观,是唯利是图?还是追求做圣贤?还是其他?这个内心的调调,决定了一个人对金钱的态度。清代的腐败,官场的复杂,内心又有对家国的抱负,又不想成为贪官,要保持清节,何等不容易。他没有让自己单单追求清官文化,又能保持原则,外浊内清,得益于他的每天的日课。每天的自我省察。用记日记的方式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参考。内在生活非常重要,每个人都要过自己心里的关,一旦良心蒙了油,什么恶事都做得出来。保持自己的清心何等重要!不为金钱捆绑,不为利益和权力捆绑,这也许是为官之道,也是一个不陷入物质的人所追求的吧!
给曾国藩算算账:清代督抚的“清”与“浊”
收入和支出名目繁多,曾国藩处理原则就是“公私分开”。薪俸和养廉银用于家庭日常开支和馈赠亲友等。规费收入另设小金库,用于官场应酬、办公经费等,离任时如有剩余,就捐献到地方公益事业中,个人不取分毫。在身故之后,留给家人的财产只有多年攒下的养廉银1-2万两,办理完曾国藩的丧事之后,已经所剩寥寥。甚至后来曾纪鸿家人生病都缺钱医治,还是左宗棠寄来300两银子解了燃眉之急。
当京官难,当一个清官更难,不收任何灰色收入让曾国藩生活得很痛苦,不过虽饱受经济压力的折磨,奉公守法的个人修养也给他带来了好处,那就是履历上没有任何污点。不管是皇帝反贪,还是御史们揭发,都找不到曾国藩的头上。曾国藩为官清廉,在官场上的名声比较好,能做到十年七迁,升官快得跟坐了火箭一样,跟他为官清廉也有很大的关系
五、清代清督抚类型面面观
晚清督抚可以划分为3种类型:清廉型、中庸型、贪墨型。
与曾国藩类似的“清廉型”督抚包括左宗棠、林则徐等,为了维持行政机构的正常运转,他们收取陋规,但并不把它作为个人发财的机会,公私分明,在道德上具有较高的原则性。
另一种是“中庸型”,以李鸿章为代表,做了不少实事,但也用权力寻租,积累下百万身家。例如在合肥期间,李鸿章及其家人购置大量房产,在洋务运动期间,也有不少干股入账。
更极端的就是“贪墨型”,以乾隆后期的王亶望、和珅为代表,在敛财方面无所不用其极,个人财富甚至超过了皇帝。
同样作为督抚,清廉与贪墨之间差异主要在于灰色收入的高低和用途。从根本上来说,由于晚清制度的缺失导致权力失去了制约,官员个人的道德因素成了关键因素。曾国藩、左宗棠等立誓“不以做官发财”者只是少数,人性有贪婪的一面,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抵御权力带来的巨大诱惑。
谈到清官,明代的海瑞是最典型的案例。他时刻以法律的最高限自我约束,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对所有的灰色收入和权力寻租深恶痛绝。母亲过寿时买了二斤猪肉,竟被坊间传为奇闻,去世之后所有遗产不过几十两白银。但这样刚直的性格在官场中时常碰壁,试图清理兼并土地的努力也以失败告终。道德有时是很苍白无力的。
与海瑞相比,曾国藩算不上真正的“清廉”,他对于陋规和官场应酬并不完全拒绝;在湘军时期提拔自己的弟弟进入领导层,建立军功,封官进爵;对于曾国荃的贪婪虽有敲打并未严惩,曾氏一族从普通小地主一跃成为湘乡地区的豪绅。
曾国藩可以称作是“非典型清官”,在骨子里有坚定的原则和信念,但迫于现实和传统家族观念的压力,有一定的变通。在晚清官场中,“内清外浊”可能是最具操作性,也是无奈的一种选择。
在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中有这样一句话:个人道德之长,仍不能补救组织和技术之短。
督抚作为清代官僚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他们的收支数据折射出的是清代制度设计的不足。这主要是由于组织与制度往往有其内在的惰性,一向追求省心省事的清代皇帝们,对于制度存在的问题早已心如明镜。如果彻底变革,可能要牵动许多的利益群体,影响范围和后果都无法准确预估。
于是便选择在原有制度上“打补丁”,比如部分陋规合法化、惩治巨贪、强化道德约束等,但根本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仅凭个人道德约束难以改善整个官场的风气。随着“补丁”越来越多,非正式方案登堂入室,而原来的制度退居二线,被湮没在落满尘埃的故纸堆中。除了为官清廉,曾国藩还有什么优点为人称道,助他官路坦途呢?
且听一讲——“八交九不交”,曾国藩如何营造自己的朋友圈和人脉圈?
作业:每天记住一条曾国藩家训箴言(第五天):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做事要有耐心,持之以恒)
欢迎在微信群里分享讨论你的想法
83年猪女40岁后命运开始好,40岁的猪命最好
4-2983属猪的人十年大运
4-2983属猪的一生婚姻外遇
4-291947年的猪寿终是哪年
4-291959年属猪的是什么命,属猪人运势好不好
4-291971年猪十年大运预测
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