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黄帝内经

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泆须针而去。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

作者:佚名黄帝内经[挑错/完善]

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泆须针而去。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则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邪气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调而病知愈也。故曰: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大凡针刺应注意的是采用三刺法使正气到来。那病邪不正之气与血气混合,导致阴阳紊乱,内阴僭越于外,外阳沉陷于内,气血运行逆顺颠倒,脉象沉浮异常,脉气与四时不相适应,血气或有稽留壅遏,或有淫佚过度,这些都必须用针刺来排除。因此,初刺浅层,使阳邪排出;再刺稍深,使阴邪排出;最后深刺至分肉之间,待正气来到,就可出针了。所谓谷气至,是说已经用了补法,正气就充实些,已经用了泻法,病邪就衰退了一些,由此即可知谷气已至。起初,只是邪气被排除了,而阴与阳的气血还没有调和,但是已能知道病就要痊愈了。所以说正确地运用补泻方法,正气虚的补之使实,邪气实的泻之使虚,痛苦虽不能随针而去,但病势是必然减轻了。阴经的邪气盛,阳经的正气虚,一定要先补阳经的正气,后泻阴经的邪气,从而调和它们的有余和不足。阴经的正气虚,阳经的邪气盛,一定要先补阴经的正气,后泻阳经的邪气,从而调和它们的有余和不足。

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篇
阅读全文
《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泆须针而去。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楚辞乐府

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泆须针而去。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原文解释翻译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桂ICP备20210018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