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六十二章说:“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道是万物的主宰(资料图)
仔细分析这一章,有助于我们对老子思想的理解。
“奥”是主宰的意思。“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是万物的主宰,善人的宝贝,不善的人也借以保全自己。善人以心合道,把道当作宝贝是自然而然的。
但不善的人,他算计的是个人的利害。为了利益,为了在逐利的时候避免危险,不得不遵循道。善人以合道为目的,而不善的人把道当作实现目的手段。
我们今天用语的习惯,是把善与恶相对,善就是做好事,恶就是做坏事。所以,潜意识里我们常把不善与恶划等号。但在《道德经》中,不善不等于恶。
《道德经》第三章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恶与美相对,所以,恶是“丑陋”的意思。那么,善与不善相对,不善是什么意思呢?
《道德经》 第七十九章说:“积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善人以合道为目的(资料图)
善,就是不与人结怨。凡借钱物与人者执左契,借人钱物者执右契。有德的人执左契,却不向人追索。“彻”是周朝的税法,无德的人就像税务官一样,只管追索。
可见,在老子的语境中,善是有德的人,不以私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比较能够考虑别人的困难。而不善是无德的人,把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只管向外一味的求索。
求索过了一定的限度,就可能引发仇怨,带来祸害。所以老子告诫,向外求索也要遵循道,有所限制,避免灾祸。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意思是说,美好的言词可以获得人的尊敬,高尚的品行可以有益于人。那些不善的人,哪能抛弃他们呢?这二者的逻辑何在?人之善言善行与不抛弃不善的人有什么关系?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凭资。
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自己的凭资,再自以为聪明的人,其实是大糊涂。
什么意思呢?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是善人,没有不善的人作对比,善人能称为善人吗?全世界的人都是善人,你的美言美行说给谁听?做给谁看?
所以,不善的人是善人的凭资,因为有不善人的存在,善人才有用武之地。 所以,“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
道一定不会抛弃你(资料图)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代拥立天子、设置三公的时候,有先献玉璧再献驷马的礼仪。重视这个礼仪,还不如进献这个“道”。
老子的意思,作为帝王将相,你珍视权力,不如珍视道啊。权力不一定能使你保全,但道一定不会抛弃你。“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古代的人为什么重视这个道呢,难道不是只要求就可以得到,有罪的就可以幸免吗?这是字面的意思。但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我想一口饭吃成个胖子,一步跨上火星,这个要求可以吗?
如果有了罪行可以避免处罚,我马上去抢银行,可以吗?难道“道”如此不分是非吗?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求以得”求的是什么?求的是“道”啊。你只要求道,你就有所得。
说明“道”是对每个人打开大门的。就像耶稣对信众说:“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但问题是,你愿不愿意叩门呢?说明什么?得不得道终究在于自己。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将信将疑;下士闻道,必大笑。”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资料图)
其次,“有罪以免邪?”这个“罪”的解释很关键。《道德经》第七十四章说:“若使民恒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可见,老子绝对不会对犯有罪行的人心慈手软。
那么,这个“罪”该如何解释?《道德经》 第四十六章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过分的欲望是最大的罪过,不知足是最大的祸患,贪心欲得是最大的灾难。
所以,“有罪以免邪”之“罪”,不可当作既成的犯罪事实来理解,而是指多欲、贪得之心。
“有罪以免”就是说,如果你能够在逐利的路上不放弃对道的追求,时时返观内照,就可以逐步消解内心之贪欲,就可免除由此带来的祸害。
老子对人生幸福的追求是防御性的,我对外在的名利财货不贪求,就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由于嫉妒、嗔恨、算计、争抢带来的伤害。
83年猪女40岁后命运开始好,40岁的猪命最好
4-2983属猪的人十年大运
4-2983属猪的一生婚姻外遇
4-291947年的猪寿终是哪年
4-291959年属猪的是什么命,属猪人运势好不好
4-291971年猪十年大运预测
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