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崇礼 立学程门
杨时小时候聪颖好学,善诗文,人称“神童”。北宋熙宁九年(1076),杨时中徐铎榜进士,次年被授予汀州司户参军,他以病为由没有赴任,专心研究理学,著《列子解》。元丰四年(1081),杨时被授予徐州司法。29岁那年他前往河南颍昌,投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研习理学,勤奋好问,学习成绩优异,与游酢、伊溶、谢良佐并称“程门高弟”,即程门四大弟子。杨时学成回归时,程颐目送他远去,曾感慨地说:“吾道南矣!”元丰六年,杨时赴徐州上任;同年八月,他完成《庄子解》的著述。他在担任地方官吏时,所到之处“皆有惠政、民思不忘”。元祐三年(1088),杨时被授予虔州司法。杨时执法公平严明,秉公办案,刚正不阿,“公烛理精深,晓习律令,有疑狱众所不决者,皆立断。与郡将议事,守正不倾。”(胡安国《龟山先生墓志铭》)元祐五年,杨时又因父亲杨殖去世,回乡守制。
程颢去世后,杨时又一次北上求学,元祐八年五月,杨时投于程颢的弟弟程颐门下,到洛阳伊川书院学习。那时,杨时已40多岁,而且他对理学已有相当造诣;但是,他仍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勤奋好学。他不仅学习勤勉,而且非常尊敬老师。有一次与游酢去拜见程颐,见老师正在厅堂上打瞌睡,不忍惊动,便静静地站在门廊下等候。这时,天空正纷纷扬扬下着大雪,待程颐醒来,门外的积雪已经下得很厚很厚了。《龙文鞭影》中“立雪杨时”讲的就是杨时这种好学精神和尊师重道的故事,成为今古佳话,成语“程门立雪”也出于此。程颐很为他们诚心求学的精神所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授。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得程门理学的真谛。杨时学成后回到南方继续潜心研究和传播程氏理学。他为了弄清楚张载《西铭》之理,专门写信向程颐请教。他在二程理学和朱熹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杨时一生精研理学,特别是他“倡道东南”,对闽中理学的兴起,建有筚路蓝缕之功,被后人尊为“闽学鼻祖”,他的著述颇多,主要的都收集在《杨龟山先生文集》中,他的哲学思想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体系,被后人称之为“程氏正宗”。杨时还用《华严宗》、《易经》的内容来阐述他的哲学思想,并用孔孟的《大学》、《中庸》、《孟子》中“格物致知”、“诚”、“形色”、
“天性”等概念来丰富、扩充自己的思想。对“理一分殊””、
“明镜”等学说有新的创见,还在自然观上,吸收了张载“气”的唯物主义学说。他的哲学思想对后来的罗从彦、李侗、朱熹等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我国的古代哲学,特别是思辨哲学方面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他的哲学思想流传到国外,在南朝鲜、日本的影响很大。宋嘉定十六年(1223)宋使到高丽(今朝鲜),国王急切地问道:“龟山先生安在?”
绍圣元年(1094),杨时赴浏阳上任。翌年夏末初秋,浏阳县出现严重旱灾,许多农民颗粒无收,纷纷外出逃荒。杨时立即赶写《上程漕书》、《上提举议差役顾钱书》,向上反映灾情,使朝廷及时拨给赈灾粮款,将官仓三千石稻谷迅速赈济灾民,缓解了灾民的苦难。绍圣四年浏阳连降暴雨,浏阳成了“水泽之国”,大片农田被淹。杨时《上州牧书》禀报浏阳爱灾情况,请求拨粮钱赈灾和减免灾民赋庸调。
崇宁五年(1106),杨时奉敕差充对读官,转授浙江余杭县知县。奸相蔡京借口“便民”,实际上是为其母筑坟圈地。杨时不畏权贵,坚决抵制其害民之举;并且揭露和批评蔡京专权、暴政虐民的罪行。
奸臣蔡京、童贯、朱勐、王鞴等为了迎合宋徽宗的奢侈荒淫,大肆搜刮民间奇珍异宝,建龙德宫。仅朱勐主持的苏杭应奉局,用来运送奇花异石的船只就多达2400多艘。朱勐之流还乘机敲诈勒索,大发横财。百姓怨声载道。杨时对他们的行径深恶痛绝。他在《余杭见闻》中,愤然写道:“今天下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州县官吏,莫不以欺诞为能事,而未有以救之!”“今天下非徒不从上令,而有司亦不自守成法。……其如法何?”他批评朝廷:“免夫之役,毒被海内,西城聚敛,东南花石,其害尤甚。前此盖尝罢之,诏墨未干,而花石供奉之舟已衔尾矣。今虽复早前令,而祸根不除,人谁信之?”他主张“为政以德”,“爱人节用”,“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他还一再上疏恳请朝廷减轻农民赋税。
政和二年(1112)四月,杨时赴萧山任县令。萧山县城周围农田易旱易涝,连年受灾。乡民曾多次要求将低田蓄水为湖,以灌农田,但都未实现。杨时到任后,认真听取乡民的意见,率百姓修筑“湘湖”,成湖3万7千多亩,周围80余里,可以灌溉农田14万6千8百余亩;即使大旱之年仍然有过半农田可以得到灌溉;而且“湖中多产鱼鲜,又有莼菜,可炊以疗饥”。后人建祠堂、描画像祭祀他。据《萧山县志》载:“政和二年,(杨时)为邑令,经理庶务,裁决如流。以民岁苦旱,开筑湘湖,以灌九乡,至今民赖其利。祀宦祠。”
杨时在朝廷任职时,不畏权势,据理直言,所言多卓有见识,所行不乏爱国之举。他以“弃军而归”、“帅臣失败”为由,对贪生怕死的童贯“明正典刑”,他还上疏斥责奸相蔡京等人聚敛“花石纲”,以为此举有“误国之罪”,“其害尤甚”,要求朝廷废除之,并坚决反对割地求和的投降卖国政策,力主抗金,挽留抗金名将李纲,但杨时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愿明诏有司,条具祖宗之法,著为纲目……”甚至认为奸相蔡京所作所为是“继神宗为名,实扶王安石以图身利”,“今日之祸,安石启之”,要求“追夺(安石)王爵,毁去配享之像”,这表现了杨时复古、保守的一囬。
宣和六年(1124)经张舜民推举,宋徽宗召杨时为秘书郎。
翌年三月,杨时上书《与执政论时事札子》,建言10件大事。他写道:“如今士大夫不敢对天下大事畅所欲言,不过是为了明哲保身而已。但他们不曾想过,天下动荡不安,岂能保全自身?”他从“慎令、茶法、盐法、转般、籴买、坑冶、边事、盗贼、择将、军制”十个方面分析朝廷一些政策的弊端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且提出许多趋利避害的建议和措施。杨时提出不能只给流亡他乡之人免除赋税,还应对辛勤劳作的农民一视同仁,使他们也能得到实惠,从而信任朝廷,而不至于跟着抛弃土地,背井离乡,沦为盗贼,引起社会动荡。他主张放宽或废弃茶盐二法,以保证贸易自由,减轻百姓负担。他认为爱民就要民有常产,方可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杨时建议朝廷恢复以前做法,拨出一笔经费作为籴本,即定购粮储备金,年初预支给农民购买生产资料和维持平时生计,秋收后农民按额交粮,结算时从中扣除原发的预订金。这样,国家既能按时收粮入库,农民也从中得到便利,乐于耕种土地,不至于逃亡。但因当时奸臣当道,杨时的建议未被采纳。
同年七月,杨时被任命为迩英殿说书;八月授国子监祭酒,赐祭器、谱牒、金盆花。十二月,杨时闻金军南侵,连上两疏,提出“严为守备”、“收人心为先”等建言。杨时不惧强权,公然斥责童贯:“为三路大帅,敌人侵疆,弃军以而归拏戮之有余罪,朝廷置之不问。故梁方平、何灌皆相继弃而遁。当正典刑以为臣子不忠之戒。”他斥责蔡京“用事二十余年蠹国害民,几危宗社,人所切齿。”建议罢黜投降派张邦昌,诛杀童贯,表现出非凡的见识和勇气。
靖康元年(1126)杨时先后任著作郎兼侍经筵、左谏议大夫兼侍讲、国子监祭酒等职。时值金兵包围汴京,朝廷对战与和争论不休。杨时抗金态度是坚决的。他提出立统帅、示纪律、一号令、攘夷狄、排和议等7项主张。他坚决反对割地求和的投降卖国政策,力主抗金,希望朝廷重用李纲等抗金重臣。可是,负责京都防务的主战派人物李纲却被罢官,激起开封军民的愤慨。陈东等太学生到宣德门前上书请愿。朝廷准备镇压民众。杨时挺身而出,为陈东等辩护说:“士民伏阙,诟骂大臣,发其隐慝,无所不至,出于一时忠愤,非有作乱之心,无足深罪。李邦彦首画遁逃之策,捐金割地,质亲王以主和议,罢李纲而纳誓书;李邺奉使失辞,惟虏言是听;此二人者,国人之所同弃也。”宋钦宗一意求和,依金人条件,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杨时上书,认为“朝廷割三镇三十州之地与之是欲助宼,而自攻也。”“河朔为朝廷重地,而三镇又河朔之要藩也,自周世宗迄太祖太宗百战要而后得之,一旦弃之,北庭使敌骑疾驱。”之后,他又上疏乞诛拥重兵坐视太原危急而不救的姚古,均未被采纳。李纲有诗赞杨时道:“儒林仪表,国家栋梁,风云翰墨,锦绣文章。”
83年猪女40岁后命运开始好,40岁的猪命最好
4-2983属猪的人十年大运
4-2983属猪的一生婚姻外遇
4-291947年的猪寿终是哪年
4-291959年属猪的是什么命,属猪人运势好不好
4-291971年猪十年大运预测
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