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国学知识

古人也强调教育的全面发展?我们呢?

作者:顾勉国学知识

  《中庸》有云:“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这句话告诉我们,想要成为君子,就要涵养心性,提升道德境界;同时又要潜心向学,刻苦求知。宋明时代的理学家将这句话奉为圭臬,并视之为“教人之法”。关于这句话,宋明时期的思想家们进行了大量的诠释、解读甚至争论。那么,理学家心目中最好的教育法究竟是什么?而透过他们的再次解读,我们又能够从《中庸》的教诲中领悟到怎样的教育方法,获得怎样的启发呢?

  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完善人格

“尊德性”与“道问学”:宋明理学的教育方法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完善人格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格的完善,这就是“尊德性”的最高境界。所谓“尊德性”,就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是对人天生所具善性的发明与涵养。人之初,性本善,故而教育的头等大事就是保持天性的善念。幼小的孩子们涉世未深,我们就应该做出正确的指导,通过简单而有趣的形式使孩子们认识到善良的重要性,在他们心中种下对于善的认同。如此一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尽管会面对各式各样的世事险恶,善良的孩子们却仍然能够保持心中的善念。

  “尊德性”在成年人的教育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培养完善人格需要保持善念,更需要对善念进行扩充。孟子教导我们:“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对仁义礼智四端进行扩充,时时对善端加以存养,从而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

  元代思想家许衡在早年逃难中发现路旁有一棵梨树,树上结满了梨子,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解渴,只有许衡一动不动地端坐在树下。一起逃难的人觉得很奇怪,便问许衡说:“你为何不去摘梨吃呢?”许衡回答说:“梨树不是我的,我怎么可以随便去摘来吃呢?”旁人劝他道:“现在时局板荡,大家各自逃难,这棵梨树恐怕早已没有主人了,你又何必介怀?”许衡反问道:“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二、教育的实现方式是获取知识

“尊德性”与“道问学”:宋明理学的教育方法

  非学无以广才

  诸葛亮曾说:“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就是“道问学”的实质内涵。所谓“道问学”,就是对学问与知识的追求。知识的传授无疑是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一切完善人格的培养都要落在实处,落在具体的知识与实践当中。我们不仅活在精神世界中,更活在实际生活中。因此,教育中要充分重视知识与追求知识的过程,使我们的下一代成为有学问、有专长的有用之人。相反,若忽视具体的知识和实践,到了国家民族危难之时,便只能空喊口号,无力为国为民做出实际的贡献。所谓“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便是如此。这又如何能成就儒家的完善人格呢?

“尊德性”与“道问学”:宋明理学的教育方法

  非志无以成学

  “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这是孔子对“道问学”的不懈追求。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读了许多遍,甚至将编连竹简的皮绳磨断了三次。儒家最为高尚的圣人对知识如此渴求,足见“道问学”在儒家传统中的重要地位!

  实际上,在教育的过程中,外在的知识修习与内在的道德修养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在生活中既要注重道德品质、内在境界的修养,同时也要重视外在知识的获得。不可一味虚空高蹈、空谈道德修养,也不可一味追求外在知识,忽略了内心境界的培养。宋明理学是天道人伦、心性道德与经典诠释的统一,远非一句“灭人欲,存天理”所能概括。我们应该从理学中汲取格物致知的智慧,从心学中汲取心性良知的智慧,“尊德性”与“道问学”并重,实现内外兼修、德才兼备的完整人格,达到道德境界与知识水平的双重完善。

蒙学
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成语字数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周易起名三字成语先秦诗人立春古诗词考题属鼠元旦祝福语春天诗句搬家吉日古诗十九首五行缺什么四字成语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雨水属牛小年祝福语柳树诗句战争诗句读书诗句惜时诗句婉约诗句山水诗句写山诗句写水诗句

古人也强调教育的全面发展?我们呢?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桂ICP备20210018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