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国学知识

猴哥带你一起学习曾国藩智慧第十七讲:内清外浊,曾国藩不做典型清官

作者:猴哥国学知识

  《猴哥带你一起学习曾国藩智慧》

  第十七讲、内清外浊,曾国藩不做典型清官

  每天记住一条曾国藩家训箴言(第十七天):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 差到哪里去。

  官场上讲究“亮相”,新官以什么姿态出现在官场上,在任何时代都是必须得认真以待的问题。咸丰十年,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不到一个月,他准备前往祁门,这次出行对于两江地区的官场来说,便是“亮相”。

  曾国藩明白,湘军上下盼望着他成为总督,如今总算如愿以偿,从此便能扬眉吐气,必是欢欣鼓舞,各地水师一定会大摆宴席,对他大搞欢迎仪式。

  一、清代官场,重视迎送和宴请

  清代官场对迎送和宴请的重视可谓是史上有名,对许多地处交通要道的地方官来说,他们最繁重的工作不是处理政务,而是迎来送往,在官场应酬中,还有诸多精细的“尺寸”,都属于潜规则,许多官员因此不得天天泡在酒海里,喝坏了官风,喝坏了胃。

  朝廷对这种情况三令五申地严厉禁止,但几乎没有能落到实处,原因很简单,清代官场上,官员们只需对上负责,不需对百姓负责。只要领导满意,升官发财机会多多。但如果不去应酬,那肯定升迁无望。

  曾国藩相当清楚这种风气,他虽以“礼学经世”闻名,但对这种礼节,他只有避之不及,甚至很是痛恨,所以在出发之前,他特意致信杨载福、彭玉麟,千万别搞迎送仪式。

  曾国藩以他的行为,为自己的总督生涯开了一个好头,他借此机会宣布,自己以后出行,不要求下属迎送、供应食宿,为的是不增加下属的负担。

  二、和光同尘,适当收礼

  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以后,根据官场潜规则,他要收的礼少不了,为此,他特意写了一篇文告《谕巡捕、门房、签押三条》,发给身边的工作人员,并约法三章,严词拒绝收取地方官员的见面礼,这相当于拒绝了巨大的一笔收入。

  然而身在官场,至始至终片礼不沾可是要被视作“不近人情”的,这不符合曾国藩“和光同尘”的作风,也不利于他在某些情况下与下属建立基本的情感联系,所以要是实在无法拒绝,他会从下属送来的礼物中挑一两件价值最轻的,剩余则全部归还。

  咸丰十一年,曾国藩借居在“英王府”中,由于战乱,缺乏生活用品,按照官场惯例,知府有为督抚置办家居的任务,于是庐州知府送去了大批居家日用之物,曾国藩见状又不忍违了下属的一片好心,于是只收了草席七领,其余一概退还。

  之所以收草席,因《易经》有云:“拔茅茹,以其汇,征吉。”“藉茅无咎,连茹汇征。”意思说茅这种草,根根相连,拔起一根,则会牵引起其他,象征事物相互牵引,皆向于吉,以此借喻在庐州知府的治理下,灾区黎民脱离了苦海。

  从史料上来看,曾国藩收过美籍华人容闳的礼物,但是只收了二十两白银,这就是他给自己定下的礼金标准。

  在特殊情况下,对于至亲至近之人,曾国藩也可能网开一面。有时,属下送他喜欢的书籍,他就会收下然后还以价格相当的礼物。因为不收属下礼物,久而久之,大家基本上就不再给曾国藩送礼了。

  三、既清又浊,遵守潜规则

  除了清的一面,曾国藩也有浊的一面。两江总督时期,曾国藩在官场应酬上开支并不少,只求尽量从简,因为他自己都发现如果一味坚持部下免于迎送,终究难以贯彻,并无实益,所以渐渐地随波逐流。

  同治七年,天下大致平定,太平天国战争军费报销提上了议程,报销不可避免地遇到了“部费”问题。按照清代财务制度,曾国藩需要先将这些年来的军费开支逐项统计,编制成册,交送户部,户部要对报销清册进行审查,合格了才能呈报给皇帝予以报销。

  因此,在报销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户部的态度,如果户部高抬贵手,那么就算有不符合规定的费用都能报销,而他们的态度,全看部费有多少,部费主要落在具体经办的书吏也就是办事员的腰包,这是情有可原的,毕竟这些书吏们没有工资,专靠灰色收入谋生,但是他们的胃口还是太大了,曾国藩要报销的军费总额是三千多万两银子,于是他托李鸿章打听户部要多少部费,李鸿章回信说要四十万两,这颗真把曾国藩吓了一跳。

  曾国藩只得持续公关,讨价还价,终于压到了八万。那么这些钱是从哪来的呢?

  经考据,曾国藩在自己的财政司里建有一个小金库,专门供官场应酬打点,但是小金库中的结余,他并不像其他官员那样带走。而他的养廉银则是存放在布政使衙门,主要供家庭开支所用,这块没有什么结余,因为曾国藩经常以之救济亲友,甚至素不相识之人,不作储蓄。

  四、一个内清外浊的非典型清官

  总结曾国藩一生的经济收入和支出,认为曾国藩是一个非典型的清官。一方面,他确实是清得问心无愧,并没有把一分钱纳入自己的私囊。但另一方面,他的“清”和中国传统历史上的清官做法不一样,他不像海瑞这些清官,清可见底,严格遵守国家的规定,国家规定不能拿一分钱,一分钱都不拿;国家规定不能办的事儿,一点也不办。我觉得这样的清官是门面式的清官,做不了任何实事。如果一个官员清到这种程度,就会成为官场上的公敌,大家都不会认可你。因为你这种做法显然暗示了别人都不清廉,你在官场上不可能有任何朋友,不可能有任何支持自己的力量。

  曾国藩有一句话,他说“尤不愿得清官之名”,就是说他不想让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清官,他这种和光同尘、遵循官场的明规则和潜规则的做法,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他自己和官场的冲突,有利于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资源,为社会办一些大的事情。所以我认为曾国藩他是一个内清而外浊、内方而外圆的一个非典型的清官。

  作业:每天记住一条曾国藩家训箴言(第十七天):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 差到哪里去。

  欢迎在微信群里分享讨论你的想法。

曾国藩智慧
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成语字数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三字成语先秦诗人立春寓言故事古诗词考题全唐诗古诗十九首四字成语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雨水全宋词小学古诗大全五字成语魏晋诗人

猴哥带你一起学习曾国藩智慧第十七讲:内清外浊,曾国藩不做典型清官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皖ICP备1601100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