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国学知识

老话儿10句:字字戳心,句句入骨,一句胜百言

作者:佚名国学知识

1、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这句话出自明代刘基的《拟连珠》,意思是说,任何事物都有甘苦之分,只有尝试过才会知道;天下道路都有平坦坎坷之分,只有自己走过才会明白。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中国自古就有注重实践的传统。孔子曾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荀子也曾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清代颜元在《习斋记余》中指出:“口会说,笔会做,都不济事。须是身上行出,才算学问。”这些古代思想家之所以重视实践,是因为他们认识到实践方能建立功业。人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磨砺自己,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修养功夫。

2、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这句话出自清代学者彭端淑《白鹤堂文集》中的名篇《为学一首示子侄》(简称《为学》),意思是: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分吗?只要肯做,即便困难的事也会变得容易;如果不做,即使容易的事也会变得困难。

此语有两层含义:一、难易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躬行实践就是化难为易的过程。这告诫我们:凡事都要付诸实践,任何宏伟计划和美好愿望,若无实际行动,只能是空中楼阁和镜花水月。

3、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这句话出自汉代桓宽的著作《盐铁论》,原意为聪明的人会根据时期的不同而改变行事策略,智慧的人会随着事情的不同而改变处理问题的方法。

此句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变”的思想,即处理事情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但是也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根据情境、形势的不同而灵活变通。

4、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

此句出自西汉扬雄的《法言·君子》,意思是说,人一定要自爱,才会获得别人之爱;人一定要自敬,才会获得别人的尊敬。

自爱和自敬,是获得别人爱和尊敬的必要条件,没有不爱敬自己却能获得别人爱敬的人。这段话体现了儒家“修己以达人”思想的精义。每个人通过“诚意”“正心”“修身”来实现真正意义的自爱自敬,就会应然地获得别人的爱戴和尊敬,“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并会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地产生社会示范效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从而实现“齐家”,进而“治国”,最终“平天下”。

5、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这句话出自《尚书·伊训》,原意为对于别人不求全责备,对自己则严加检敕。

这两句话蕴意丰富。其一是宽以待人,就是不要苛责于他人,换句话说,即要以包容和豁达的心胸来与人相处,要宽容他人的过错,并时时处处考虑他人的处境与感受。其二是严以律己,要事事求责于己,而非诿过于人,坚持从我做起,从自身找原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种律己、担当和追求精神。

6、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出自宋人戴复古寄兴》一诗:“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意思是说,黄金无法求足色,白璧也会有细微的瑕疵,对人无须求全责备,即便你有些小缺点,我仍然愿意与你一起相携到老。后人把这首诗凝缩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个俗语,说的是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就像没有成色十足的金子;也比喻不能求全责备,要求一个人没有一点瑕疵和错误。

7、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此句语出《礼记·学记》,其意为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反之,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切磋,就会孤陋寡闻。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切切偲偲”,充分肯定朋友之间相互学习的作用。《周易·兑卦》云:“君子以朋友讲习。”朋友互相讲所不明之理,习所不熟之理,可使双方互相受益,朋友之间的互学互助是增长知识、修养德行的重要因素。

8、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是古代富有哲理性的警语。《诗经·大雅·荡》有云:“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其本意是说:老天生下众民,本来都是善的;出生后面对社会各种诱惑,很少有人能以“善道”自终。

论语》中记载子夏之语说:“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以为终始如一,持之以恒,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在古人看来,“立身行道,终始若一”,是人世间最难做到的一件事,所以在一些重要场合,君臣、上下、朋友之间常用此语相互告诫。古人也常将这类警语刻在盘盂几杖上,为的是在进退俯仰之间常能观览以自警。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讲了一种人生哲理,其大意相当于俗语“善始善终”。“善始”就是“良好的开端”,这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可是人们在许多时候,却因为日后成就的获得、地位的升迁、环境的变换、享乐的诱惑等,而改变初衷。因此,有“良好的开端”,未必有“良好的结局”。

9、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演化自张载《西铭》中的“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意为包括贫穷、低贱、忧伤、灾难等种种艰苦难挨的外部条件,往往可以像打磨玉石一样磨砺人的意志,使之终有所成。虽然出自宋代《西铭》,但其包含的君子不畏艰险,自我磨砺,以苦为阶,最终实现涅槃的意志和信念,却千年绵延不绝,成为融入中国人血脉之中的独特民族品格。

10、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此句出自《资治通鉴》,旨在告诫人们,爱孩子如方式不对,这样的爱恰恰是害了他们。

这句古训背后有一个令人唏嘘不已的故事。《资治通鉴·晋纪》记载,十六国时期后赵君主石虎最喜欢儿子中的两个:石宣和石韬。石宣是太子,而石韬被封为秦公。石虎让两个爱子按日轮换负责裁决尚书的奏事,并赋予他们独自决定赏罚且不需要禀报的权力。对此,司徒申钟劝谏说,赏赐或刑罚是君主才拥有的大权,不能交给别人;太子的职责在于侍养父母,不当参与朝政,而今“二政分权”,两人分掌朝政,鲜有不发生祸患的。接着,他给了石虎“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的忠告。可刚愎自用的石虎根本不听,为了显示对儿子的宠爱,让太子石宣出行祭祀时打着天子的旌旗,带着十八万士兵;让石韬出行时也享受太子一样的待遇。这导致太子十分不满,暗中使人刺死石韬。石虎查明真相后,竟立即命人用极端残忍的手段杀死太子石宣,并诛灭全家。石虎死后,儿子们为争帝位互相残杀,后赵逐渐衰落,终至亡国。

《左传》中说“爱子,教之以义方”,爱护孩子,应该以正确的方式给他们正能量,教给他们为人处事的正道。如果爱不讲原则,则容易使孩子走上邪路歧途,最终会害了孩子。

国学智慧
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成语字数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三字成语先秦诗人立春寓言故事古诗词考题全唐诗古诗十九首四字成语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雨水全宋词小学古诗大全五字成语魏晋诗人

老话儿10句:字字戳心,句句入骨,一句胜百言

国学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国学梦 M.GuoXueMeng.Com

皖ICP备16011003号-2